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北涉县:因地制宜为学生叩响科学之门

发布时间:2024-05-20 作者: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我看到环形山了。”“我看到月海了。”“老师,我的镜头怎么一片漆黑?”月上中天,在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鹿头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小学生正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

今年,涉县实施了科学教育提质工程。县教体局因地制宜,积极打造“科学课程+科学实验+科学实践+科学精神”四位一体科学教育新范式,以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涉县教体局专门成立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学校考核评价方案,增加科学副校长聘任、实验课开设、师生发明创造等项目考核权重,从宏观层面为科学教育落地落实指明方向;尤其针对现实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做出了切实的应对举措。

其中,针对课程整体不够优化的问题,涉县教体局注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内容互补,开设《茅岭底水库》《旱作石堰梯田》《太行山中草药》《漳河溯源》等11门校本科学课程,有效实现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增强了科学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实验教学薄弱的问题,实施“科学仪器走出实验室”专项行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做一做、试一试;同时,还组织不同学段学科名师工作室,自主开发了26个耗材低、操作简单、趣味性强的科学实验,并开展科学亲子实验系列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以前上课遇到实验,就给学生播放演示实验的视频,学生看得懵懵懂懂,对原理理解不透彻,更谈不上动手操作了。现在,我们开发了一些操作简单、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课内、课外都可以进行尝试。”涉县物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树兵和团队改进了“土制火箭”实验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怎么办?

涉县教体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太行山区独特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农业生产等,开展以小种植、小养殖、小调查、小制作为主要内容的“四小”科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茅岭底水库的调查报告,通过实地参观和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原来水库选址、水库设计、水库使用等方面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了我也想当一个水利专家。”参加活动后,辽城小学六年级(2)班李伯涵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此外,涉县教体局还积极整合科协资源优势,实施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近期,该县先后邀请12名科技工作者、86名理工科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开展科学家精神演讲报告,并创新开展科普阅读节、科技创新节等活动,潜移默化地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中小学校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科学课程设置,加强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涉县教体局局长秦海岭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