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橘子洲头,五月的长沙,晴雨初匀,暑意渐生。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城市阶段长沙站活动的举办,让这座城市的初夏更显热烈。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热情点亮青春——
故事里展现湖南风采
“Oh my god, this is so delicious!”来自长郡中学的彭瑞韬讲述了湖南臭豆腐的由来,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仿佛亲口品尝到了外酥内嫩、香辣爽口的臭豆腐。
在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长沙城市站的现场,选手们使出浑身解数,通过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讲述,用湖南独有的热情,把活动现场彻底“点燃”。
“Hunan Embroidery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our great embroidery styles of China, and has been practiced the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 man’s life is limited, serving the people is limitless. Lei Feng spirit will live in our hearts forever.”
活动现场
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心忧天下”的左宗棠;从舍生取义的谭嗣同,到平凡英雄雷锋;从历史悠久的土陶,到工艺独特的竹编;从精美绝伦的湘绣,到风格浓郁的花鼓戏……在青少年们热情洋溢的讲述中,一幅生动的湖南画卷跃然眼前。
“如果要说一个我心中的精神偶像的话,就是贺龙。”来自湖南省长沙市中加高级中学的高一学生胡宇琛被贺龙敢作敢为的精神所深深鼓舞。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的他也愿意把更多激励着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我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同时也敢作敢为,有追求自由和开放的精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人,我想把更加多面的湖南介绍给大家。”胡宇琛说。
活动现场
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大一学生杨光分享了他在天心阁当历史讲解员的故事。“通过讲解,我也能静下心来感受文化和历史。”杨光说,“我也想把我所了解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是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一项以中国文化传播为主题,面向海内外青少年的人文综合素养类活动。今年,报名参与第四届活动的中外青少年已突破60万。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长沙办公室主任、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刘威介绍,今年,湖南有超过3万学生报名参加。四届活动以来,已有累计近10万学生参与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中来。“我们邀请到专家学者编写了‘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湖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英双语版,也把里面的许多湖南故事作为选题,供学生们选择。”刘威说道,“通过这次活动,也在湖南大、中学生群体中掀起了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用英语讲湖南故事的热潮。”
活动现场
故事里加点“辣”——
讲述中尽显湖湘特色
当被问到对湖南的第一印象时,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研二留学生杜如琼直呼“菜好辣”!来自越南的杜如琼本来不太能吃辣,但在长沙待了两年后,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无辣不欢”。不仅如此,她还跟自己的老师学会了辣椒炒肉和剁椒鱼头等特色湘菜。“湘菜如果不放辣椒就会比较淡,它们的辣椒里带点咸。”现在的她谈起吃辣,也颇有自己的心得。杜如琼还给我们讲起了关于“辣椒”的故事。正在湖南日报社华声在线新闻网实习的她,最近正跟着《村里来了个老外》节目组的拍摄去到汝城县。“汝城县盛产朝天椒,但我发现他们吃得并不辣,”谈到自己的汝城见闻,杜如琼新奇不已,“后来才知道,汝城地处江西、广东和湖南的交界,所以菜肴也是集三地的特色,并不像湖南其他地区那样辣。”通过辣椒,杜如琼感受到了湖南人的热情好客,也对湖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湘菜里有家的味道和温暖。”杜如琼说道。
活动现场
湘菜做工精细,味浓鲜香,在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就读的刘轩彤正是因为湖南美食的吸引,来到长沙读书。到了湖南后,才发现让她印象深刻的不止是美食。“这种爽辣的味道与湖南人的性格不谋而合。”刘轩彤说,“历史上的两次大移民,使得湖南人形成了敢做敢当、骁勇强悍、吃苦耐劳的品格,而这种品格也如同爽辣的菜肴,热烈而充满力量。”
辣,是热烈果敢;辣,也是敢闯敢干。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沈奕聪正是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沈奕聪讲述了湖南师范大学刘筠和刘少云院士的故事。这对全国少见的“父子院士”都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研究,从“吃鱼难”到“吃好鱼”再到“吃放心鱼”,父子俩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不仅让老百姓的盘里多了条鱼,也展现出湖南人最亮丽的精神底色。“要学习他们‘耐得烦’的精神,要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和决心去攻克困难。”沈奕聪说。
“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真正地让学生去融入地方文化。”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鄢宏福说,“我们也积极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去观察发掘身边的优秀故事,并尽自己的力量把这些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学生们不仅专心专业学习,也要胸怀国之大者。”
活动现场
信仰与传承——
滚烫在胸的家国情怀
绵绵阴雨中,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袁小倩站在复临舍教学楼前,讲述着一块石碑的故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湖南大学从辰溪返迁长沙,由于校舍损毁严重,就用从辰溪拆迁过来的木料搭建临时校舍,并在现在复临舍教学楼的位置上陆续用竹篱笆糊上泥巴,建成临时图书馆、阅览室,后改成员工宿舍,“复临舍”也因此而得名。
复临,是光复,更是复兴。浴火重生,光复不易,站在复临舍前,袁小倩深感传承的责任之重,她想把复临舍的故事挖掘得更深。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袁小倩习惯带着新闻人的眼光去发现故事。“我在大量的文献中了解到这块石碑,说起复临舍大家都知道,但这块石碑就算是湖大人,知道的也不多,这就是我想找的故事,我想从这块石碑入手,把这段历史挖掘得更深。”通过这个契机,袁小倩对湖南大学的历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想这也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意义。作为一个校园记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更多的湖大故事讲给世界听。”
活动现场
如何把故事讲好,也是湖南师范大学博四学生徐瑞萍一直在思考的事。徐瑞萍是来自泰国的留学生,也是泰王国那拉提瓦公主大学的中文教师。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她辗转昆明、重庆、长沙三地,始终在汉语言文字专业深耕。徐瑞萍热爱中国文化,对汉字更是情有独钟,在中国近十年,徐瑞萍在中泰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今的她,不仅是公认的“汉字通”,说起各地的方言也游刃有余。徐瑞萍一心扑在汉语上的热忱也感染着她在泰国的学生们。“他们对中国很感兴趣,对我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也非常感兴趣,总是要求我多拍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谈起自己的学生,徐瑞萍既无奈又欣慰,“我现在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时间就是拍视频,这都是我的重要教学资料。”为了把汉语课程讲得更加有趣,徐瑞萍也爱收集有趣的故事和见闻。“参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听着不同的选手们讲着他们心中的中国故事,我对中国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我也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学生们听。”徐瑞萍说。
活动现场
“讲故事就是一种传承。”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湖南: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主编郑佳明看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讲故事一直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文化,是交流的,也是在交流过程中建构的。我们通过讲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世界。当代青少年,不仅要站在中国看中国,也要站在世界,在全球视野下看中国。”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遍布三湘大地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映照着这片土地的文脉渊源,是湖湘文化的丰富载体,更是青少年们可触可感的生动故事。
故事里,有热闹升腾的人间烟火,有火辣浓郁的湖湘特色,更有热烈滚烫的家国情怀。
通过故事,他们触摸湖湘文化的千年脉动,沐浴古圣先贤的思想光辉。故事里,“数风流人物”,群星璀璨,蔚为大观;故事外,讲述者们激情昂扬,“恰是风华正茂”。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在青少年们的讲述中,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正迸发出更新的活力与风采。(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