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冯丽)近日,以“群智协同 新质非遗”为主题的第二届“非遗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复旦出版社协办。来自国内高校百余位数字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及产业界人士,共同探讨数字非遗发展与传播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趋势。
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记录、存储、传播和再创造的过程,它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更是一种创新性的传承方式,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非遗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突破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李春科表示,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前沿探索。近5年来建成6个国家级平台和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涵盖了智能计算架构与系统芯片、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测控仿真与信息存储等多个方向。
论坛中,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杨军昌从古代黄金工艺出发,深入探讨出土文物的数字化研究与价值挖掘。上海交大—南加大文创学院教授薛可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的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邈桐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原与重建非遗的视听记忆等。研讨会还举行了非遗传承人圆桌论坛,陕西省文艺学者瞿石明、皮影传承人汪海燕等,共同探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