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4-08-15 作者:张继平 徐心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1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此后20年间,党中央陆续制定西部大开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一系列规划,持续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20年,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指导意见,迎来西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阶段。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西部高等教育在大开发背景下获得全新发展,同时又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提供强大动能。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将取得更大成效,并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更大作为。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有利于培养西部大开发所需战略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西部地区实现大开发需要大批优质人才的支撑,尤其是愿意扎根西部的高质量人才。从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反复强调人才培养,提倡增加高等教育投入,通过东部中部高校对西部高校进行教育对口支援,直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提高西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随着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都有明显进步。以陕西省为例,从2001年至2022年,10多年间高校在校生人数由137.6万人增长至198.1万人,累计培养毕业生337万人,其中72.1%的毕业生扎根西部和基层。[1]总体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各个省区市高校的人才培养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有效缓解西部发展所面临的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发展又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培养输送了大批储备人才,这对于填补西部人才空缺漏洞、推动西部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西部高校科研水平提升。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依托重大关键技术支撑,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西部高校是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地,也是科技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在西部大开发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职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提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开展人员交流与学术合作,建立学术联盟,同时加强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尤其是中西部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基础研究和特色研究项目,着力提升中西部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高校科研水平已得到显著增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2016—2022年,西部高校科研人员从211355人增加到250296人,科研经费从13775495千元上升到18851314千元,科技成果(科技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及已授权专利)从216063项增加到317466项。西部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将为西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有利于增强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能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更好发挥其服务西部建设的职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下,西部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水平的双重跃升,可以极大提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效率。西部高等教育效率越高,培养的高质量人才越多,就可以越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为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奠定更坚定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共同富裕蓄力赋能。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为西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带来宝贵机遇,西部高校借力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又能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涉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率等多方面的内容。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高校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奋力提升办学水平,在历史发展中已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高校开始在保证质量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大量本地区人才。2013—2022年,西部高校招生规模呈持续扩大趋势。一是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平稳增长,总体增幅分别为大约15万人次与27万人次。2016年后,因应西部大开发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扩大,比上年增长3811人,涨幅为2.9%。二是专科招生数总体变化幅度较大,从2013年的777331人增长到2022年的1547794人,10年间增幅较大(见图1)。分析可以发现,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西部大开发所需数量充足、素质一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西部振兴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平稳推进普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西部协同发展所需高素质公民。不容置疑,扩大招生规模既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需要。

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时指出,要加强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优师推荐与奖励,鼓励高校聘请国际一流名师任教和开展科研。同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将优化西部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列为教育重点工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西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成为驱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2013—2022年,西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变化主要呈两种趋势:一方面,高学历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49810人上升到114349人,10年间增长了1.3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从136012人上升到210069人,10年间增长了0.54倍。另一方面,学历不高的教师人数则呈减少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从170559人减少到170251人,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从7408人减少到2562人(见图2)。西部高校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趋势,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高。2017年,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深化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进而服务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西部经济效益能够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部高校科学理论的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运用。具体地说,西部高校将技术转让给企业后,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经济收入(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2016—2022年间,西部高校与企业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从1362项增长到4992项。与之相应的是,技术转让为企业当年带来的实际收入同样随之增加,从389944千元上升到1229326千元。由此可以说明,西部高校为西部企业转让的技术越多,企业利用该技术所取得的收入就越丰厚,而这些技术为西部地区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可以这样说,技术转让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能够直接推动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西部高校继续努力科研,争取多出高质量成果,为高校自身带来收益的同时促进西部生产力发展。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

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面向未来,西部高等教育要借助西部大开发东风,以西部内循环、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导向,构建“三循环”战略布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畅通西部内循环通道,激活自我造血功能。西部内循环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西部内循环是指西部高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优势高校帮助劣势院校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2020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自我造血能力。西部高等教育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搭建西部地区内循环平台,畅通内循环通道,通过高校集群和专业集群激活西部全域造血功能。在高校集群发展方面,西部地区要立足西北、西南地区,分别以西安、兰州和成都、重庆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与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着力打造重庆市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成都市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西安丝路起点文化创新圈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高校集群合力,实现优势资源互通共享,使西部高校之间的流通活起来。在专业集群发展方面,西部高校未来发展既要立足自身定位又要聚焦区域发展急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同时,西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建立扶弱济困的机制,形成以西部促西部、以集群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能,真正实现西部大团结,共赴高质量发展。

增强国内大循环力度,保持外部输血援助。国内大循环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内大循环是指东部高校与西部高校之间进行资源的流通互动,通过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及“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等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一方面,东部高校要不断完善对口支援计划,持续为西部高校发展“输血”,包括东部支援高校帮助西部受援高校培育学科专业、培训师资、建设实验室,以及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专项计划等举措。一些大学已有行动,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已发布2024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定向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着力协助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和新质劳动者,为西部改革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政府层面要不断完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努力为西部高校“输血”。这一计划从2020年开始施行,到2023年8月已经新增第四批试点受援高校,支援规模在持续扩张,同时支援形式也从起初的“一对一”式演变为如今的“对口合作”式,支援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但在政策、制度、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可以预测,对口支援计划和“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在未来将搭载国内大循环通道为西部地区输送高质量血液,加快推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扩大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大开放新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内国际双循环主要指西部高校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增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动能。《“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见,西部地区已经形成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因此西部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对外开放潮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积极融入国际循环,增强西部发展动力活力。具体来讲,西部高校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一方面,西部高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塑造中国品牌。西部高校应借助“一带一路”与国外高校开展高质量人文交流,提升中国特色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西部高校要强化合作育才研究意识,服务沿线国家发展。可以期待的是,西部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对外合作质量,势必形成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孙海华.陕西高校10年培养毕业生337万人 7成以上扎根西部和基层[N].中国青年报,2022-05-18.

(作者张继平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心如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绍芬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7-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