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创建

科学筑梦新凉州

发布时间:2024-08-23 作者:尹晓军 董银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前不久,在甘肃庆阳落幕的第3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武威市凉州区共19名学生获奖,其中小学组4人、初中组11人、高中组4人,凉州区教育局荣获大赛“优秀基层组织单位”。

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凉州区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近年来,该区着力强化队伍建设,集中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持续配齐配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相关设施设备,通过举办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研学拓展实践等方式大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全力推动科学实验区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多方联动,开创科学教育新模式

近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凉州智慧讲堂在天马大剧院开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战杰等4位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实验和互动方式,让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人工智能+教育”、科学探究、科技创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听了讲座,我重新认识了AI人工智能的强大,不仅可以辅助我们学习,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学生严嘉说。

作为全国首批125个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之一,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形成社会化协同、跨部门合作、多要素配置的科学教育新生态,着力构建起“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指导专家,规划指导实验区建设,并聘请专家教授、企业科创人员、从事科技工作的家长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和科学辅导员,积极打造“党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G-U-I-S科学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凉州区持续加大科学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形成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基础路径。“去年以来,我们投入2000余万元科学教育专项资金,用于配齐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设备、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凉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发说。

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1个、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1所,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2所、市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51所。同时,组建科创类社团213个、建成乡村少年宫40个,常态化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立足特色,拓展科学教育新途径

凉州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全区各学校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将科学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在长城镇长城小学的沙雕社团陈列室里,一件件用沙子“刻画”的奇妙世界格外引人注目,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我校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开设《草格压沙技术》校本课程和沙雕社团,力争使学生了解周边沙漠现状和学习压沙技术,从小培养治理沙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念。”该校教导主任白全说。

走进武威第二十四中学,富有特色的“科技长廊”亮人眼球。该校充分挖掘周边科研单位的育人功能,组织学生走进武威重离子中心、新能源基地等科技前沿阵地,用沉浸式体验感知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在武威重离子中心的研学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现代科技的强大力量。”该校七年级(3)班学生徐国荣在作文中写道。

凉州区还拥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东汉铜奔马、西夏铜火炮、西夏泥活字印刷术、天梯山石窟等。各学校纷纷将探究了解古凉州璀璨的科技文明发展史作为选修课程,有序开展了各类主题研学活动,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凉州区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必备项目,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同时,开展金点子、“科创小故事”分享交流、“小小科普讲解员”讲解大赛和小发明作品展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了培养科创兴趣、提高科创素养的共建共享共通平台。

科创实践,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以实践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丰富多彩的科创实践大赛中小学生搭建了良好平台。凉州区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张学海说,刚结束的凉州区2024年中小学生科创实践大赛竞赛中,全区162支队伍、262人“同台竞技”,通过现场设计、制作、分享展示了中小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回忆起当时比赛的情景,武威第二十三中学学生陈汐仍记忆犹新。“我参加的比赛是太空巡线小车,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乐高EV3制成的太空巡线小车,依靠电脑和数据线传输数据来驱动左右轮轴去巡线。”陈汐说。

近年来,凉州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市、省乃至全国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提供展示舞台,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持续加强与人文、科技、自然、信息等多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将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科学教育师资配备与实验教学装备情况等核心指标纳入学校、教师年度考核,激发了科学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各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手段,丰富教学场景和教学手段,指导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亲子科普阅读、家庭小发明、家庭科教小妙招征集活动,多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将进一步聚力‘双减’,融合提质,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工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着力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陈学发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董银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