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发展分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此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通过加强地区间硬联通的方式推动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共建各国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注重人民之间的心灵沟通,促进各国文化、教育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共识。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国际影响日益彰显。
全球化竞争时代,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国际学生是“一带一路”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和规范这种流动,形成更加科学有效、凸显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一带一路”学生流动制度和体系,从而实现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国际学生流动。在此过程中,中国将逐渐发展成为全球人才的聚集地,为世界各国的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市场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聚集着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古代中国的汉唐文化、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和宗教的传承,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地域广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及北非等地区,教育特色鲜明。但除以色列、新加坡等国之外,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存在经济水平落后、教育结构不平衡、国际交流欠缺、民众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教育发展水平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
近年来,“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国际化合作深入发展。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教育开放已成为欧美诸国的重要战略,人口众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其主要的目标市场。一些共建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和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无论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还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全球统计中都处于较高水平。例如,2023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教育中心,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新加坡“环球校园”计划、卡塔尔教育城、迪拜国际学术城和知识村等国际教育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发展也取得积极进展。
二是学生流动呈现多向特征,多中心格局正在形成。
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缓解,国际学生市场正经历重大变革。国际学生呈现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国家分流转移的趋势,全球留学目的地的多中心格局正在形成。虽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在留学教育市场仍占据主要份额,但其优势地位有所削弱。相反,“一带一路”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学生流动中的吸引力增强。例如,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中东地区的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成为新的留学生流动区域中心。
三是教育格局相对复杂,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体制、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到各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的差异。
同时,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新加坡、以色列等国拥有全球最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教育市场相对成熟;而另一些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则面临着教育基础薄弱的困境,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使其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变得更加困难,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机会。2023年度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国际学生已占总国际生人数的53%。
四是跨境双向流动多元,教育市场需求多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双向流动方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和丰富的趋势。不仅是学生流动方向的变化,其流动层次、类型、人数、空间、频率和方式等也在不断升级,流动通道变得越来越宽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为共建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共建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各国对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例如,中国的中文教育、印度的瑜伽教育、俄罗斯的艺术教育等,已成为共建国家之间的热门教育项目。另外,随着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国际教育市场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五是数量与质量尚待优化,流向国家相对集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其中一些较为贫困的国家教育资源不足,学生流动规模相对较小。近年来,尽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学生流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学生流动的数量相对于共建国家的总人口和教育资源而言仍较为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较小。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学生流动质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语言沟通成为阻碍学生流动的一大难题。
学生流动的目的地国过于集中,如中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国家。同时,学生流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而中小学生流动比例较低,限制了共建国家之间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六是区域化趋势明显,高技能人才缺乏。
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近、地理相邻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跨境流动呈现区域化特征。例如,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学生交流日益频繁,东南亚国家的学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到中国留学。
“一带一路”高水平人才流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合作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存在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掌握尖端科技、熟悉国际语言和国际规则的高技能人才缺乏,以及人才培养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精准对接的程度还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因此,需加强对跨境学生流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推动教育援助、推广宣传、打破流动壁垒,促进共建国家之间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流动成效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学生们对于跨境留学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学生跨境流动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打破了北美和西欧地区主导的全球留学教育市场格局。同时,共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也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以促进国际化教育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也为共建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共建国家留学,以获取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经历。
第一,教育政策促进共建国家间民心相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各国间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然而,不同国家间存在的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差异,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挑战。因此,教育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先后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民心相通重大战略决策的政策文件,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
第二,学历学位互认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互鉴。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通过相互承认对方所颁发的学历和学位,可以使毕业生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继续深造或就业。这种互认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协议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框架。此外,中国还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推动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与学位的地区公约》,促进学历学位认证标准的互联互通。这些协议的签署促进了各国学生的国际交流,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三,留学生互派助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共建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逐步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的资助力度。自2015年开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1万个奖学金资助名额。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达26.06万,约占总人数52.95%。其中,约4万人获得“丝绸之路”中国奖学金,占奖学金学生总数的65%。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院校已在132个共建国家累计开办313所孔子学院和315所孔子课堂,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第四,中外人文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我国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需求,加强教育和人文交流机制建设。过去10年里,“汉语桥”夏令营项目已成为促进国际间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累计邀请100多个共建国家近5万名青少年到中国访学,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该项目还支持了143个共建国家10万名中文爱好者在线学习中文和体验中国文化。除此之外,中国高校也与20多个共建国家院校合作建设了一批鲁班工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此外,截至2023年,中国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连续7年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为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提供交流创意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平台;而“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国际组织,则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发挥引领作用。
第五,多元化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我国不断加强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建设多项教育合作机制,如举办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全球文明论坛、中国-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中非高校“50+50”合作计划等系列研讨会;与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多届大学校长论坛,如中印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等。此外,大学联盟也是集结高校资源、推动高校间友好交往的重要平台,例如,已成立的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阿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等。
“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流动趋势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教育界纷纷预测该倡议将可能促成共建国家向中国的大规模学生流动,这一重大的全球性发展议题将在客观上形成新一轮全球学生人才流动热潮。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进与强力保障有关,也与新时期全球学生流动的总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相契合。同时,共建国家之间交流合作与国际学生的流动日益频繁,也是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从流动数量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批准的16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25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33个合作办学方为“一带一路”成员国家或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本科院校中共建国家来华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60%。可见,共建国家学生向中国的大规模流动仍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中国赴南亚、中东欧的留学生规模较小,赴东盟的留学生数量较多,且主要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教育相对发达国家。
从留学动机来看,除了传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前往共建国家开展实习、创业等活动,拓展职业发展和人际网络,争取国际化的实践机会,并且更加注重寻求“物有所值”的优质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流动方向来看,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学生对留学目的国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前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留学,共建国家的留学市场也逐渐崭露头角,多中心与多极并存的跨境流动趋势正在日益显现,全球教育资源发生变化并趋向均衡。
从留学体验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和改善。越来越多的共建国家开始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国际化教育建设,营造积极友善的留学环境,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留学体验。同时,共建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使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
从境外办学来看,随着共建国家间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入,境外办学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中文教育和汉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中国教育的模式和标准在共建国家得到广泛推广,中国的发展成就、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赞誉,为中国和共建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提供了广泛而又丰富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具有高度流动性。其中,高技能或高学历人才的流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南线和东欧部分国家。
当前,“一带一路”人才流失问题进入相对平稳阶段,但部分国家出现学生流动性不足、活力不足的新问题。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学生流动不仅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还为中国和共建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全球学生人才流动的重要引擎,为共建国家和中国的跨境学生交流注入新的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共建国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便捷和高效,“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流动呈现逐年增长、多元化发展和不断优化改善的趋势。共建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互联互通,为人文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客观上将推动共建国家发生更大规模的国际学生流动。
青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也是传播者和推动者。“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流动的升温和发展,可望能更好地助推民心相通,为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贡献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作者王祝萍系《教育国际交流》副主编,罗倩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9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