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化综合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要的是突出教育的政治属性,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 不仅关注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强调其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这意味着必须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的全局高度看待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强国必先强教,其逻辑就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的一体关系。因此,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创新的主导和科技的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国家拥有拔尖创新人才上的优势,就会拥有国家实力上的优势。[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 目前,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同时,强国建设需要的人才包括但不限于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教育的重要时代使命是培养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4] 这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也是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立德树人得以充分重视和落实。200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 在确立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后,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都明确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就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7]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制度为主线,就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制度,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基本制度,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制度。
如何完善立德树人机制?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要求我们必须跳出教育办教育,以系统思维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具体来说,要通过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发挥家庭教育对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奠基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人生最持久的课堂。家庭的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做人的教育。家风、家教、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教育是代际传递的。良好的家风家教代代相传,惠及几代人;相反,不良的家风家教也会殃及几代人。美国的《科尔曼报告》表明,影响一个孩子学业成就的不是学校因素,而是家庭因素。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制度建设对于立德树人机制形成非常重要。
要发挥学校教育对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主体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9]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不是一堂思政课、一项活动所能完成的,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包括课程、教材、教学、管理、文化、环境、队伍等,要在学校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机制,切实发挥学校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主体责任。
要发挥社会教育对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支持作用。学校不是真空,学校在社会中。社会对学校不仅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学校与社会必须协同育人,社会需要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供保障和支持。其一,社会要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校提供适当的资源。其二,学校和校外机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互动、研学旅行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其三,社会要发挥先进模范、正确舆论、优秀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正确的社会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根据政府统筹、协同共育的工作原则,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这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方面。
三、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树什么人,不是抽象的,还要看“为谁培养人”,这是“树什么人”的前提。对此,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0]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中国教育实际,确定了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新世纪之后,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美”,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11] 明确了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新时代,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2. 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
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承担着各自独立的价值,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必须坚持五育并举。
坚持五育并举,就是要发挥每一“育”的独特价值。德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智育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能力;体育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美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操,培养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五育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五育并举,意味着五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先后和主次之分。
坚持五育融合,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虽然每一“育”都具有独特优势,但某一素质并不为某一“育”所独有,其他各“育”也都有促进作用。比如,思想道德发展不为德育所独有,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体育精神、审美意识和劳动态度,这些都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再比如劳动教育,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承担着其他各育的任务。因此,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是一个整体。树立五育融合的意识,就是要以整体的观念、融合的思维做好每一“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3. 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
日前,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对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不同程度的忽视、轻视。坚持五育并举,首先需要补齐短板。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有力改变了五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在五育中起着铸魂育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3] 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决定》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教育目的为主线,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和品德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学段素养、内容、教学、评价等,形成纵向上各学段主线贯穿、有序递进的一体化思政课体系。二是要建立常规的大中小学协同工作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包括教师的交流机制,协同备课、研讨机制,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加强资源的共享。
在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保持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共同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研究”(VAA220010)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33-34.
[2] 陈如平. 更好发挥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J]. 神州学人,2022(12):4-9.
[4]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N]. 人民日报,2023-09-16(01).
[5] 胡锦涛.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 人民日报,2006-08-31(01).
[6]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3-08-01(01).
[7]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6.
[8]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9]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5.
[10]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11]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50.
[12] 习近平.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N]. 人民日报,2014-05-31(01).
[1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冯建军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人民教育》2024年第15-16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