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保时捷、奥迪、路虎等知名车企预定,就业率达94%。这样的“金字招牌”是怎么打造的?让我们走进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汽”)看看其中奥秘。
“这些学生,我们要定了!”
“这些学生,我们要定了!他们的作品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源于生活的设计。”新一届学生毕业前夕,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的一场毕业生作品展,邀请了企业、行业协会、兄弟院校的人一起打分评选,看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有企业负责人当场对学生发出邀请。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专业95名学生中,有近一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在企业实习时遇到的真问题,其他的也与行业结合紧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师马静远对半月谈记者说,“学院多名学生因为选题论证扎实,切实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已经被企业预定。”
就业,是检验教学水平的“试金石”。谈到成功秘诀,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副校长张陵介绍,西汽从成立之初,发展轨迹一直与行业紧密相连。
西汽的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一家培训学校,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校。2005年,学校刚刚升级为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为提高教学与就业质量,学校走访多家毕业生就职的企业,倾听用人要求,集全校之力打造出一个精品订单班,这个班的学生毕业后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汽车与工程学院是西汽目前订单班最多的学院。院长王放介绍,学院现有20多个长期开设的订单班,在校学生超过200名,教学内容和教材均来源于企业,标准和教师都是经过企业认证,90%的毕业生进入路虎、捷豹、大众等知名汽车企业。
来自河北的王志衡今年20岁,目前在奥迪校企班就读二年级。从小就喜欢汽车的他说:“我们平时上课的教材都来自奥迪,还可以在真车上进行实操。”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实训楼 李亚楠 摄
“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
职教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实践中培养,越接近真实工作环境、越接近生产生活一线、越接近实际操作过程,人才培养质量就越高。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的策略。
“走出去”要求每名学生在企业深度实习一个月,完成从“识岗”“跟岗”“顶岗”到最终顺利就业上岗;校领导每年带着学生去访企拓岗;教师也要在企业设立的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站进行实习、培训。“走进来”是将企业高工、劳模、工匠请进校园,定期为学生讲座,并邀请企业骨干担任专业课主讲老师。“三结合”则是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工匠精神结合。
“以毕业论文为例,学校为每名职业本科生配备了一名学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全程指导,要求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真实的实际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真实可行、研究成果切实可用。”张陵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行业标准和行规以及国际通行的工作平台,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
高校、企业人员互换、人才流通,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并开设“订单班”……一旦建立成熟合作交流机制,双方共同培养、教材合作编写、教学设备共享,便可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培养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随着“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策略的日渐成熟,西汽开始校企合作培养全产业链人才。校长助理穆乾坤说:“目前学校已经与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
产教融合不能脱离行业区域发展
“产教脱节有三大原因:教师、教材和仪器设备。”张陵认为,“普通高校培养的教师大部分无法兼顾实操;教材编写需要2至3年、跟不上企业更新换代速度;教学设备滞后企业一到两代。”
在校方看来,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经之道。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项目合作机会、技术咨询与培训,以及各种技能大赛的支持,借此换取企业为学校设立教师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提供专业课讲师和业界导师。互利共赢,产教融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 李亚楠 摄
依托区域产业特色、精准把脉企业需求也是职业院校的发展之道。西汽的发展,背后是西安建设千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新能源等新专业也符合西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
2022年,西汽新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等多个本科专业,设立汽车仿真、无人驾驶实验室。“目前,学院正在跟华为共建开放型智能汽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智能驾驶方面的合作。”王放告诉半月谈记者。
新能源汽车学院院长李鹏伟说:“我们的毕业生不乏跻身国家重点智造产业、新兴产业研发、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才。”
今年19岁的陈俊含,正在沃尔沃校企合作班就读职业本科一年级。他是学校“白鹿车队”一名成员,同时考取了赛车运动的职业裁判证,不仅有机会在学校的赛车场上亲身参与国际赛事,也能在全国竞赛中与知名高校同台竞技。
谈起自己的专业,他自豪地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技能大赛、企业实习、比赛车队、校企合作班等实践平台,让很多像我一样热爱汽车、机械的学生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更让我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多选择,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半月谈记者 李亚楠)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