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4-10-14 作者:焦小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10月12-13日,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位嘉宾代表现场参会。

会议现场

10月12日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出席第三届大学联合全球论坛、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欢迎晚宴并致辞,与参会嘉宾亲切交流。陈杰在致辞中向参加本次论坛的海内外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教育部一贯秉持对外开放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教育事业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期待着各国同仁围绕论坛主题,切磋学术、深化合作、增进理解、缔结友谊,开启全球共享交流、多边互惠共赢的学术新局面,助力世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共同面对高等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交流、互学互鉴,共同为实现全球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左二)与参会嘉宾亲切交流

10月13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驻华代表夏泽翰作视频致辞。学会副会长林蕙青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学会副会长管培俊主持论坛开幕式。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致辞

吴岩在讲话中代表教育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此次论坛聚焦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高水平科技的发展和合作,高等教育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中国积极推动高校加强顶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突破、学科专业优化布局的“三位一体”改革;推动高校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央地合作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他强调,应对共同挑战,中国高校愿与各国大学携手努力,加强高校间互学互鉴、共建共享,深化务实合作,并提出三点倡议:主动敞开胸怀,共同携手育人;积极应对挑战,共同加强攻关;完善治理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生态。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致辞

张军代表北京理工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北理工倡导发展以“以人为本、开放共享、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教育,全面实施“科学组织的治校理教”,探索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实现了办学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平均位居全球第220名;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领导人才;在多个领域取得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和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与全球400余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评全国唯一A+等级。他表示,北理工愿与兄弟高校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高等教育,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潮,在教育领域汇聚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更强大动力。

夏泽翰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造人才、推动创新研究、促进社会福祉十分重要,是可持续和前瞻性发展的基础。中国为实现教育体系现代化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与赞扬,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要重视技术在塑造教育未来方面的关键作用,促进以人为本的合作,提供可触及且包容性强的教育。他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一个积极参与、相互关联、富有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等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学会副会长李家俊、王希勤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澜宣读《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北京倡议》。倡议提出,要顺应可持续发展大趋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重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扩大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图景。

论坛期间,林蕙青副会长等会见了萨尔瓦多高等教育代表团。双方就中萨高等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交换了意见。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与美国、古巴、萨尔瓦多、卡塔尔、韩国等国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和交换生协议。多所中外高校在会上达成合作意向。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重要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23届。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教席等协办。期间,还举办了中美高等教育对话会、中欧高等教育对话会、中外青年科技人员对话会等配套活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