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是思政课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时代呼唤、心怀“国之大者”,举全校之力创新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为培育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一、落实“思政”要求,筑牢铸魂育人“基座”
思政大课的核心要求是“思政”,目标是“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学校坚持把价值观塑造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定位为铸魂育人的“基座”。
(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善用大思政课”的重大命题,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就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
(二)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鲜明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其中居于首位的是思政引领力。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意味着能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有效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就是要将其作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牵引性抓手,推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三)推动思政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设“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整体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重置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一二课堂一体化协同、校内校外一体化贯通、网上网下一体化推进,构建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二、紧扣“课”的属性,搭建教育教学“阶梯”
思政大课的本质属性是“课程”。学校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师生重要回信“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诲,牢牢把握“课”的性质,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载体,面向全体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必修课。遵循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成长规律和内在需求,按学、思、践、悟四步两阶设计,精心组织课程环节,把价值塑造、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融于一体,引导学生完成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的“认知—认同”跃升。学、思、践、悟每个环节一学期,学生用两年完成一个周期。
(一)以学为体,夯实基础认知。在“学”的阶段,通过专题大课、现场教学等,开展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全面认清强国建设的大形大势,强化学习自觉,增强内生动力。一是学“国情”。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全面融入教育教学,通过溯往、抚今、思远,引领学生把握“强国之路”的历史大势、发展大势。二是明“校情”。由校党委书记牵头讲授新生第一堂思政课,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精神,适应大学生活,初步确立成长目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知“学情”。挖掘用好学科奋斗史和专业报国的案例,增强学科意识,融通大我与小我,奠定“强国有我”的思想根基。
(二)以思为引,增强理性认同。在“思”的阶段,通过小班讨论,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一是在独立思考中发现“真问题”。通过“问”和反思,从政治高度思考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二是在系统思维中探索“好议题”。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思考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背后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等。三是在创新思想中着眼“大课题”。运用专业知识、学科方法,围绕社会现象、热点话题,拓宽新视角、提出新见解、探索新方法。
(三)以践为用,促进知行合一。在“践”的阶段,通过小组实践,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感悟“国之大者”,树立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提升灵活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和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丰富实践主题。由学生和课题指导教师、现场教学基地共同设计多元化实践课题,涵盖国家重大战略、社会热点、校园治理、志愿服务等方方面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完善实践形式。开设科创类学术研究项目、哲社类社会调查项目、创业类技术开发项目等,帮助学生将在社会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的探究思考,转化为学术问题和研究课题。三是用好实践成果。通过组织实践成果展示、评选优秀实践项目等,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等具体成果。
(四)以悟为要,激发创新潜能。在“悟”的阶段,通过课题研究,开展服务式教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相互渗透,不断总结提炼、归纳抽象,发现联系、掌握规律,通过思考感悟将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悟“强国之路”。以“强国”铸信念,以“之路”催思考、促行动,通过四环节螺旋上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坚定强国志向,锤炼强国本领。二是悟“成长之境”。在关注国家发展动态、了解社会需求变化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与方向,找到个人兴趣、专长与国家需要的结合点,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三是悟“专业之思”。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训练和创新实践充分结合,后续由课题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成果持续孵化,通过实证验证假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奋斗成才的内生动力。
三、突出“大”的特点,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
“思政大课”的鲜明特点是“大”,既是内涵之“大”,也是工程之“大”。学校坚持系统集成,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撬动育人改革,推动全校上好一门课、到全社会上好一门课,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加强大协同。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协力、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做到校院两级同频共振、步调目标一致。在学校层面,组建由校党委书记担任总负责人的课程建设团队,强化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在院系层面,加强师资动员、教学设计、备课组织等,把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书院导师、辅导员、机关干部等纳入教学团队。在全校通力协作下,自2024年春季学期开课以来,已组织4次全员大课和24次学科专题大课,365个小班开展近1000次讨论课,近700个实践课题立项,参与人数之多、组织之复杂都创学校历史之最。
(二)汇聚大资源。全校统筹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社会支持,为大课配置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用好大师资。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汇聚各界英才,集成国家级人才、校内导师、思政工作队伍和校外专家等,累计邀请各学科顶尖专家、行业领军人物28位,动员各类师资力量500余人。另一方面,建好大课堂。按照覆盖全市、面向全国的布局,整合校地合作、就业实习、师生思政、实践教学等各条线的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现场实践教学基地近200个,把红色场景、创新情景、奋斗前景和强国愿景等各类场景融通起来。
(三)牵引大改革。完善课程各环节教学设计,健全课程质量评价激励体系,提高全校教师问题式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重塑教与学的形态,让卓越报国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大课建设与理论武装、文化育人、素质教育相统筹,将大课教学与生涯教育、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就业引导等工作相统筹,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下一步,复旦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2035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品牌进一步做优做强,推动党建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复旦大学党委)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