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谈书香校园建设·系列之八
新年伊始,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如期而至。浏览间,看到有几本书很不错,赶紧下单购买。这一单,是2025首买,突然想起,关于教师阅读一直有话要说。
沉浸在阅读中的学生
教师不读书是件很危险的事
教师读书,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甚至有时是无解。“一群叫别人读书的人,自己不读书”,这句话流传甚广,虽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教师(相信只是一部分)为什么不读书?“没空(时间)”大概是一个普遍性的回答。又有人说,重要的事情总有空,女生约男生“撸串”,男生大概率不会说“没空”。如此看来,“没空”也只是个伪命题。
不过,有责任心的医生是要经常看书的,还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有太多疑难杂症等着自己,况且,“一刀”下去,生死攸关。那么,同样是专业岗位的教师,是不是我们的专业性被人为降低了?是不是对教育的“疑难杂症”总是选择“放弃治疗”?又或者是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总是延迟性到来的原因?
假如教师这个职业像医生一样,专业性要求再高一点,让教师总是有“本领恐慌”,也就是说,向内打破教师教学工作三部曲:“家长买卷,学生做卷,老师讲卷”的“舒适圈”,逼他们走出来“原创”,是不是能激发教师读书的内驱力?大家知道,华为的成功在于团队的学习力,学习力从哪里来?任正非是这样警示的:“华为距离倒闭的时间永远只有15天。”
其实,教师不读书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其危险性丝毫不比医生不读书低。不读书,会因此而更固执,甚至偏执,这对于教育,对于一个创新型组织来说是极其可怕的。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往往不仅源于考试的指挥棒,更潜藏着老师们对生命敬畏的缺失与“政绩观”的扭曲。
那天,无意之中读到作家张辛欣一段话,立即被共情了。她写道:“当无名的恐惧袭来的时候,我坐在角落,双手举着书,这是我抵挡恐惧的姿势,眼前的字是最近的挡箭牌,是白日梦从噩梦飞起的无数洞穴。”
课堂上的学生
教师阅读还是要从解决问题出发
关于教师阅读读什么,我觉得教师的“主动选择”逻辑还是要基于问题,基于内心深处的不安。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颁行,“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成为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而“大单元教学”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认知坎,从单篇到单元,再到大单元,这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学习的深刻革命。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是不同的,但作为学校组织,群体性的不安大概就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了。
厦门市新教育学校成立于2021年9月,“构筑理想课堂”是我校系统变革的“城墙垛口”,也是学校的发展战略。过去3年,我和伙伴们始终沉浸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2022年4月以来,我们满脑子都是“新课程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能进入学习设计,不能进入学习实践,只是惰性的“词”而已。作为教学领导者,我深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危害,这种不安感驱使我和团队必须追根溯源,以求得学术上的通透和实践中的安心。
当下,关于“大单元”,一线教师大部分在观望。有时,我们常常会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和模式化,被埋在无意识之下。
其实,认识了就不会轻易赞美,也不会轻易批评。3年来,我们锚定这个专题,围绕“大单元教学”进行周边知识的学习。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我们所阅读的一系列书籍:《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简明学习理论》《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活在课堂里》《新课程关键词》《大概念教学15讲》《大观念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新思维》《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等等。
图书馆中的学生
教师阅读的读思述写行
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怎么读也很关键。坦白而言,我向来反对囫囵吞枣式的“海量阅读”。我始终推崇“读书五步闭环”法,即读、思、述、写、行。
听过一个故事,美国有个儿童在大人问如何读书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十分有趣,“读书,还不简单。打开书本,读呗!”我参访过国内一家阅读推广中心,他们的主题词是“读了,再说”。
第一步“读”最简单。当然,也免不了万事开头难。我校教师是每年共读4本书,每学期、寒暑假各一本。我把这叫作难点分解,每周一万字,身无压力。当然,也有人会“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共读是需要精读的,尽管阅读时伴随着恐惧与不安,但仍能享受相对自由的阅读方式。例如,采用互文比读法,在研读《新课程关键词》时,可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群文阅读,相互参照,加深理解;再如,随心跳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就跳读到“逆向设计”的章节;第三,反复研读,把这些著作当作工具书,有困惑的时候查一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步“思”也很关键。共读的书一般是需要精读的,甚至要在每一句话上停下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说对吗”“还可以怎么样”……“批注”这时候就诞生了。读书时的微表情经常暴露了你是否在思考,莞尔一笑、心领神会、皱紧眉头、拍案而起、击掌叫妙……读书的高光时刻就在于你的忘乎所以。
第三步是“思” 之后的“述”。大家可能都听过“费曼学习法”,也知道“反刍学习法”,就是一种口述。共读的意义还在于一段时间内,大家会有共同的话题,也能从别人的片言只语中,获得收获或者是继续阅读的渴望。我校备课组每周集体备课时,第一个环节就是“阅读5分钟分享”,全体教师会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分享。当然,也常会有“教师读书分享会(沙龙)”等形式。
第四步“写”,又开始直击教师的痛处了。很多学校习惯读完后写千字文的读后感,而这恐怕又要招来“天下读后感一大抄”,AI时代的教师更无压力,关键词找得好还能无限接近原创。
我们的做法是教研室会布置一道驱动型问题。例如,2024年暑假共读《新课程关键词》后,我们的读后感作业是“用你自己的一个教学设计,分析如何使用关键词”。这样的“写”,恐怕就不单纯是读书内容的概括,而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运用了。
教师共读
没有实践的阅读总是空中楼阁
到第五步“行”,很多人可能就停滞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恰如梭罗所云,按书中所示去行动,就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将认知性学习转化为实践性学习,知行合一。知与行本为一体,没有实践的阅读总是空中楼阁。新的认知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3年来,我们构建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三六学习链。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行”,推出3年,教师们说,操作简单、用好不简单。于是我们通过校本培训“问道未来”平台,开始了不懈的探索。如今虽小有收获,但学无止境。2023年,我们开始构建“大单元整体设计六步法”,并在几家备课组的工作坊进行“临床”实践。而这一切,就是把教师拽出舒适圈,让读书成为自觉,让实践检验读书,让成长成为教师阅读的持续动力。(作者王益民系福建省厦门市新教育学校校长 本文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