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育人的历史逻辑、现实意义及推进策略

发布时间:2025-01-07 作者:王建莉 李慕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通用语言文字发挥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铸魂育人作用,还应认真梳理其中内含的历史逻辑,认识其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努力方向和工作策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提供应有支撑。

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魂育人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表征,推广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200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和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和标志。语言具有标志功能,它能标志一个人的民族身份、地域、社团等信息。使用同种语言的人彼此之间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感认同。汉字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字符号。汉语在古代是单音节语,缺乏形态变化,记载它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便代表一个音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儿女很早就使用汉字书写、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汉语汉字早已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不断加深着历代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感,维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

语言还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辉煌历史与文明,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命脉。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开始,历代王朝用汉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流传下来一系列经典。比如《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它们都是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典范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漫长历史中增进着每个人的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由来已久的治政方略。历史上,几乎每个王朝都有通用语言文字,先秦称为“雅言”,汉代称为“通语”,明清称为“官话”,民国时期称为“国语”。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执政者往往采取行政措施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保证语言文字的统一。据先秦文献《管子》载:“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        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以至正也。”可见先秦时期已有统一语言文字的事功。秦始皇以秦国的小篆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汉代甚至将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推广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规定“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断北语,从正音”。唐代刊正五经文字,制作字样,确定了当时的国家标准。元代把以京城大都为代表的汉语方言作为基础方言。清朝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不准送试,书面语和文读均依标准音。

尤其是隋唐以后,历代还通过科举考试来推广使用通用语言文字,为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要求考生从学童起便诵读经文、练习楷书。经过科举考试,若入朝为官,则口说官话,手写规范字,为社会作出表率;若落第从业,则仍坚持使用读书音和规范汉字进行教习。可以说,每一位士子都是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和推广者,这对于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大有裨益。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重视发挥通用语言文字的育人作用。周代已经出现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 史’”。目前的各类传世文献,都可窥见古代对通用语言文字育人作用的认可和推广。童蒙识字课本有《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等,韵书有《广韵》《礼部韵略》《集韵》《佩文韵府》等,字典辞书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这些丰厚的汉字与通用语言学习典籍,充分证明了古人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历来重视对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善于发挥通用语言文字“以言化人”的树人功能和“文以载道”的铸魂作用。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助力脱贫攻坚和教育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脱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中功不可没。如“语言扶贫”APP链接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课程资源,推动了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人口掌握并提升了语言信息处理技能。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共同表达的基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这是国家意志、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族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

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我国各区域的联系和往来愈发密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日益加深,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信息沟通和情感联系功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人才、增强社会共识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将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现阶段,正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关键奋斗期。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在多方面对教育强国的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将通用语言文字纳入国民教育中,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论语·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孔子授课使用的是当时的通用语言。唐代典籍中有“石经三体书限三年业成,《说文》二年,《字林》一年”“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记载。要求考生从学童起便诵读经文。清末《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练习官话,即用《圣谕广训》直解,以便教授学童,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样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提升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类型人群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消除区域间、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使各族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区域间、民族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还可以使教学语言文字及标准更为统一,以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

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促进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一方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个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能为青少年提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机会,使更多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助力下有机会学习业务技能,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桥梁作用,为各类人才拓展知识、增强社会竞争力创造了更加丰富的条件,通过为社会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推动民族发展,增强凝聚力量。在历史上,推行通用语言文字往往与国家统一、民族发展伴随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就是在凝聚各族人民的共识,就是在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一方面,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各族人民的经济往来和情感交流更加紧密,这将为教育强国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切实提升大中小学校在语言文字育人方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底蕴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明所展现的良好风尚,积极引导青少年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侧重点

现阶段,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渠道。培训、经典阅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增强其推广成效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所面临的思想认识及推广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并有侧重地推进解决。

在宣传上,要讲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持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工作。我国宪法明确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也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像最大公约数,它凝聚的是五十六个民族最广泛的语言共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为了提升人民语言能力,促进人民就业和勤劳致富,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应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性和实效性,也应注重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是并行不悖的互补关系,而非互斥关系。

在资源供给上,重视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解决。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区受地理区位因素、历史发展因素、交往交流交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人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环境及能力存在差异。鉴于此,一方面应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字典辞书、手机软件、网页资源等较为分散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化繁为简,使各地区同胞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更为便捷和顺利;另一方面应注重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的质量,去芜存菁。例如,进一步扩充专业的教学队伍和专家队伍,加强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推普工作,加强对各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情况的调研,总结先进经验,建立丰富多彩的基层推普案例库,多角度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在效果上,注重坚持“听说”与“读写”并重。“听说读写”是衡量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规范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之丰富性,丝毫不低于口头语言的表述效果。学会“读写”规范汉字,各族人民便有能力阅读和理解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从中加深“五个认同”和文化自信;甚至能够提笔作文,书写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辉煌篇章,引发更多人的情感共鸣,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各族群众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应重视“读写”规范汉字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线下教学、线上讲解等方式加以实现。另外,语言能力不被使用时易被闲置和遗忘,应注意采取各类重实践、重应用的措施,巩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果。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工程。新时代,这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瞄准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中汲取中国智慧与方案,扎实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育人作用的有效落实,从而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王建莉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慕琰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