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姜耀东委员:建议开发检测工具识别AI论文

发布时间:2025-03-02 作者:于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于珍)“可开发检测工具,识别论文或作业中是否使用了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最近,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火爆出圈,高校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写作也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辅助和提升学习效率,而非取代人类的思考与创造。

“技术平台也可设置限制,如限制生成内容长度、增加原创性检测等,防止学生过度依赖大模型。”姜耀东说。

制度规范同样重要。前不久,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论文撰写、答辩与检查、涉密内容等六个方面涉及原创性、创新性及本科教育重点考查的内容。

“高校应制定明确政策,规定大模型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比如禁止直接用大模型生成论文或作业,允许其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同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保障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姜耀东说。

堵不如疏。姜耀东认为,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师生的AI素养尤为关键。姜耀东建议,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大模型只是辅助工具。教师可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大模型,如用于资料整理、启发写作思路等。学校还可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辨别大模型生成内容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提升其AI素养。

“大模型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我们既不能因担心滥用而完全禁止,也不能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通过技术约束、制度规范和教育引导,我们能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守住学术研究底线,让大模型成为教育创新的有力助推器,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姜耀东说。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