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外合作办学助力国际科创生态构建

发布时间:2025-04-11 作者:林丹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国际科创合作既面临寒流,也涌动着开放创新的暖意。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我国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的战略部署,不仅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尤其是理工类合作办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科教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其外方合作伙伴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学府。自创建伊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就围绕能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重大战略领域,布局理工科专业和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同时开展研究创新活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学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类兼具“本土根基”与“全球触角”的特殊办学主体,正通过人才、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成为助力国际科创生态构建的关键力量。

image.png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日常教学

打造全球性人才流动的战略平台

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际科技人才、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中具有独特优势。其拥有着广泛的、有形或无形的国际科教资源网络,借助这一纽带,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创造独特的人才流动模式,更好地实现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

在人才“引进来”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既可以直接引进外方合作伙伴的优秀师资,也可以依托外方合作伙伴延揽天下英才。随着合作办学的深化,中外合作办学自身也将建立起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学术平台和资源网络,成为全球科技人才的“引力场”。同样,中外合作办学亦可基于合作办学推动优秀人才“走出去”,赴外方合作伙伴高校及其网络延伸节点开展科教交流,推动国际科创合作,使人才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依托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全球影响力,通过全球招聘搭建起国际合作网络。目前,学校已吸引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理工科精英师资,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其国际国内科教交流活动持续活跃,不仅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必要条件,更通过对接国际科教资源,构建起国际科创合作的坚实基础。

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立足本土、链接全球,构建沉浸式的国际化教育环境,让学生深度接触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有利于使之掌握前沿的科技知识。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中外合作办学的育人实践具有战略价值。其关键在于,要立足中国国情,超越中外教育要素的简单叠加,创新教育范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打造深度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国际化教育体系,为国家科创体系建设输送兼具国际竞争力与本土实践力的创新人才。

在此方面,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以色列理工学院“知识三角(教学、科研、创新)”教育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将课堂提问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同时加深他们对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实践的理解。再如,在专业课教学、实验和考核环节均植入与现实产业问题或技术问题有关的科研训练或创新创业训练,由此内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体验,不仅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让他们懂得中国场景,能在未来更好地参与国际科创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与此同时,学校也持续深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image.png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日常教学

构建开放包容的科创生态

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枢纽和科技创新的“国际接口”,中外合作办学理应成为全球智慧的“转化中枢”,将国际科教资源转化为支撑国家战略的创新动能,构建“全球智慧、中国转化”的良性循环,彰显其在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为此,中外合作办学应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解决关键科技创新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难题,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布局;充分发挥“国际接口”优势,打造联通国内外的科教资源网络,对接、融合各类科创要素,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政校企协同合作,面向战略性的科技攻关问题,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借鉴国际惯例,在科研评价、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围绕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打造开放包容的科创生态。

近年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发挥理工学科特色优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引擎,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点,引进、融合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优势资源,积极面向产业需求,精准解读区域产业特色,与多家大型机构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科创网络拓展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推动区域产业能级跃升。其研发投入、申请及授权专利数等均快速增加,在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科创特色。

在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科创合作面临挑战的当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融人才、教育和科技于一体的国际合作模式,理应担当作为,进一步凸显其“国际接口”作用,在国际引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构建、发展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情景的科创生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让中国创新方案通过国际化平台走向世界,让国际科创合作向着“生态共建”的阶段演进。这既需要政策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也需要办学主体建立更开放的协同网络。毕竟,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最高明的自主创新往往始于最大胆的开放融合。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才能真正在国际科创合作中发挥其独特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应有贡献。(作者 林丹明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图片由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