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朝和)近日,成都大学学校作品《巴蜀佛韵:四川石窟数字纪元》入选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联展名单。
2024年以来,该校影视与动画学院汪晓飞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对四川省眉山市彭祖山景区内齐山双佛的高精度数字化复刻工作。这项工作采用了无人机多角度数据采集和基于摄影测量的三维重建技术,通过自研的资产处理管线,实现了双佛雕像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化复刻。成果丰富了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巴蜀佛韵》项目成果转化为“数字三维重建实践”等核心课程资源,孵化学生作品30余件,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形成‘科研—教学—产业’三螺旋模型,培养了兼具科技与艺术素养的跨学科文保人才。”汪晓飞介绍,“文化数字化深刻改变了文物保护范式,从传统的抢救性修复向预测性干预转变,可以精准复原佛雕原貌,极大地提升了佛雕艺术的呈现方式。”
据介绍,《巴蜀佛韵》项目需要多学科师生共同参与,团队成员涵盖三维建模、程序开发、艺术设计等跨学科力量:吴佳恒同学来自新媒体艺术专业,在采集数据、策划以及后期处理有一技之长;张炜帧同学学习数字媒体专业,擅长于三维建模和渲染;黄麒颖同学计算机娴熟……去年1月《巴蜀佛韵》项目正式启动以来,由3名教师、8位学生组成的师生团队开展实地数据采集、构建主体模型等工作,在克服技术难点过程中,实现以项目驱动学习、以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团队教师赵然负责齐山双佛整体模型建构,如今他积极推动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对接,有了参与《巴蜀佛韵》的经验,承担数字化复刻等其他项目也很快上手,一年多来,赵然开发“UE案例实战”等实战型课程资源,和企业合作完成的多个横向项目。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院长张娟介绍,学院积极开展“科技+艺术”融合应用研究,形成“科研—教学—产业”三螺旋模型,依托《巴蜀佛韵》项目开设了“摄影测量基础与应用”“三维重建应用”和“超写实三维重建项目实训”3门衍生课程。
“《巴蜀佛韵》仅仅是个开端。”汪晓飞说,“我们还要扩展数据覆盖范围,以安岳石窟、广元石窟为代表的川渝石窟都将纳入数字化保护。在应用层面,将着力开发教育互动APP,与中小学合作推广数字文保课程。”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