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课例展示活动小记

发布时间:2025-04-27 作者:徐德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天津4月26日讯(记者 徐德明)2025年,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教育生态。作为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的“重头戏”之一,今天,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天津市教委、天津市教科院主办,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处、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同期课例展示活动如期举行。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AI赋能基础教育教学变革”为核心主题,紧扣“智能化教育创新”战略目标,通过“AI课例展示+跨区域教研联动+装备成果展”三维联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样本。

本次课例展示活动的一大特点是,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这极大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在“AI 赋能基础教育教学变革学术交流大会”上,小学科学课堂展现出智能技术的魅力。“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中,教师借助线上虚拟自然博物馆,带领学生“云游”北京自然博物馆,在虚拟环境中观察黄河象化石等珍贵展品。智能体老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将古生物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项目化学习。

而在“化石里的古生物”课堂上,AI生成的恐龙化石与鸟类骨架对比图,在导入环节便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思辨交互工具发起的“如果恐龙未灭绝,人类能否统治地球”话题,引导学生结合化石证据展开激烈辩论,培养实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初中语文《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AI驱动的深度阅读革命如火如荼。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虚拟人物对话、AI阅读等功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明信片制作、教师针对性组织思辨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人生成长。《出师表》课堂则通过辩论的方式,实现了穿越千年的沉浸式对话,助力学生从现代视角解读作品,提升人生境界。

数学课堂上,“低碳生活”与“玩转正方形”两节项目式学习课例,借助AI技术解决教学难点。“低碳生活”课例中,学生使用AI工具生成碳排放数据可视化图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玩转正方形”课例里,讯飞星火智能体辅助学生验证命题真伪,帮助学生突破几何直观与代数表达脱节的问题,同时融入“青朱出入图”历史溯源,激发民族自豪感。

高中阶段,英语课堂的AI应用更具深度。在英语《攀登珠峰:值得冒险?》教学中,南开中学教师构建了AI驱动的“三维教学空间”:课前通过 DeepSeek生成珠峰地理数据可视化图谱,结合心理学T型人格理论建立跨学科知识框架;课中运用VR技术还原珠峰攀登实景,讯飞答题器实时捕捉学生观点变化轨迹,AI写作分析系统即时诊断文本理解偏差;课后创设“虚拟刘东生院士”智能对话场景,学生运用豆包AI设计校园挑战方案。天津一中教师则在《发现之旅》课堂打造“AI交互式学习场域”,AI数字人化身学习伙伴与学生开展沉浸式对话练习,全员语音实时转写和思维导图生成功能辅助文本重构。

而在生物学科展示课中,AI在课前助力导学资源精准推送,课中实时分析学习数据,课后智能生成个性化作业,贯穿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从小学科学课堂的沉浸式实验,到初中语文的个性化写作辅导;从数学学科的智能评测系统,到高中英语的AI任务链教学,再到生物学科的“AI学伴”智能体……教学模式的创新始终离不开教研方式的变革。在AI赋能的背景下,天津基础教育形成了“人机协同”的教研新范式。

目前,各学科备课团队依托科大讯飞大数据平台,对课程进行动态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学情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学难点,生成个性化教案框架;运用AI课堂模拟系统预演教学流程,实时调整互动策略;在多轮试讲和研讨中,围绕“AI运用合理性”“技术装备深度适配性”等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未来,随着A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教育的边界将不断拓展,学习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天津基础教育也将迈向“精准化、个性化”的新阶段。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