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展演武术操虎虎生风、四年级学生的太极扇方阵刚柔并济、二年级学生指尖翻飞解锁鲁班锁奥秘……4月10日,“河北省‘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专项能力提升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河北赵县明德学校举办,来自全省百余名教育工作者实地观摩该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成果,精彩展演引得观摩教师连连赞叹。
坐落于赵州桥畔的明德小学,虽是一所乡村小学,却以“非遗传承”为特色绽放异彩。活动中,该校红领巾讲解员们在赵州桥景区,声情并茂讲解了家乡的桥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校三大非遗社团:鼓点欢腾的赵州扇鼓、古韵悠扬的梅花调、妙趣横生的赵州桥传说讲演。
作为全国首批千年古县,赵县拥有6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扇鼓之乡”美誉。该县县委、县政府对青少年传承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该县通过搭建平台,协调各方面力量,逐渐构建起“非遗传承”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该县24名小学生携赵州扇鼓摘得全国少儿春晚一等奖;2017年,该县青少年参加赵州战鼓、赵州扇鼓等民俗展演,亮相央视中秋直播特别节目;2024年,明德小学孩子唱响梅花调《赵州十景颂》斩获石家庄戏曲进校园一等奖等。
“我们通过假期故事传承、社团梯队培养、景区志愿讲解‘三步走’,让传统文化扎根孩子心田。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印发赵州桥的传说故事。作为假期作业,孩子们要先读然后讲给身边的人听。现在孩子们不但每天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讲赵州桥的故事,还有许多孩子自发到景区当志愿讲解员。”明德小学副校长马红玉说。
该校专门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曹丽敏、梁素霞入校授课,200余人的扇鼓队、少年梅花调社团多次在县运会等重大场合惊艳亮相。
编印《家乡是赵州》系列校本教材、全覆盖培养“家乡小讲解员”、推出“移动的博物馆”巡展……近年来,赵县积极构建本土文化育人体系,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梨文化研学”“桥文化研学”等特色活动,每年参与活动的师生超万人次。
南柏舍镇中学的剪纸社团巧手生花、兴华学校的北王村随手拳虎步生风、北王里镇中心小学的“小狮子”腾挪扑闪尽显神韵……目前,赵县已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格局。全县各校通过社团活动、课间操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张彪 杜晓飞)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