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作为国家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挑战的关键战略,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关键领域的超前规划和资源配置。当前,为了解决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时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研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等挑战,需要优化国家急需学科布局,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布局高等研究机构,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 教育强国;国家急需学科;超常布局;科技体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1]。这是建设自强卓越高等教育体系的时代需求,需要明晰当前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路径。
明晰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时代需求
国家急需学科依据国际竞争、国家需求、产业发展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等相关领域)、区域需要而设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学科政策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7─2002年,标志性事件为1988年颁布《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2],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农业、能源、信息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的急需人才。
第二阶段为2003─2009年,标志性事件为2003年发布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3]。为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关国家急需学科专业主要是指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等。
第三阶段为2010─2020年,标志性事件为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培养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的国家急需学科专业。
第四阶段为2021年至今,标志性事件为202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5],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
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必须通过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当前国家急需学科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如下。
国家急需学科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推科技体制创新的关键。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呈现群体突破态势。据统计,2022年全球新兴科技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5%,其中我国占比超过40%,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前瞻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6]。
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的纵向发展,而忽视了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教学模式,助力国家急需学科的生长与成长。
我国在人工智能等急需学科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需要增加,因而,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资源投入策略。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支持体系,包括设立国家急需学科专项拨款,将国家急需学科科研经费占比提升;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科研配套基金,为青年学者和国家急需学科研究提供启动资金。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国家急需学科人才特区”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特殊支持;在科研项目审批方面,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立项效率;在成果转化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
高水平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素,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建。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师资力量仍显不足,据统计,2022年这些领域的师生比普遍超过1∶20,远高于1∶14的全国平均水平[7]。为此,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师资引育策略。
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面临的基本挑战
落实《纲要》要求,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是既具前瞻性又充满挑战性的议题。
1.国家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时差”问题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国家急需学科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不断涌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显著,催生出大量跨学科研究领域。与此同时,部分传统学科由于未能及时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发展动能不足、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当前高校的学科设置机制仍显僵化,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滞后性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国家急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急需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可能面临超过3000万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其中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人才缺口将占60%以上[8]。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达500万人,其中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核心岗位缺口尤为突出;集成电路行业人才供需比达到1∶4;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缺口超过30万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科技体制创新的迫切需求。
3.国家急需学科发展的科研资源分配不均
在科研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国家急需学科专业获得优先支持,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这种资源配置格局导致一些传统学科和热门学科往往能够占据更多的科研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一些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则可能因当前发展水平受限,话语权较小,从而获得的资源不足,以致学科发展受限,制约了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能力。
4.适应于国家急需学科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紧缺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创新的水平,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领域,教师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五方面:第一,高端人才引进困难。这些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激烈,而国内高校在薪酬待遇、科研条件、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与国际一流高校存在差距,难以吸引和留住顶尖学者和科研骨干。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比过高,而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学术影响力的骨干教师相对不足。第三,跨学科师资匮乏。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但具备跨学科背景和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前沿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需求。第四,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高校在教师职业发展、科研支持、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教师成长速度滞后于学科发展需求,难以快速适应新兴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挑战。第五,区域分布不均衡。优质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而中西部地区高校在吸引和培养高水平教师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5.缺乏聚焦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家急需学科缺乏前沿和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关键领域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具体表现为五方面:其一,国际合作渠道有限。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合作项目较少,合作深度不足,难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其二,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不足。国内学者参与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其三,国际化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比例较低,缺乏与国际顶尖学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其四,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不足。在急需学科领域,学生的国际交流机会有限,难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知识和技术,无法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胜任力。其五,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缺乏。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
实现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助推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路径
1.精准定位优化国家急需学科布局,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
《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9]的战略部署,这一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实施过程中,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必须以精准定位为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时,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在优化学科布局的具体实践中,应当建立“需求导向、动态调整”的学科设置机制。首先,要构建国家战略需求监测体系,定期发布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学科设置预警机制。其次,要完善学科评估体系,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再次,要创新学科组织模式,鼓励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在实施路径上,可以采取以下创新举措:第一,设立“国家急需学科创新发展试验区”,在重点高校开展学科布局改革试点。第二,建立“学科交叉创新中心”,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平台支撑。第三,实施“国家急需学科特岗计划”,为交叉学科领域设置特殊岗位。第四,完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设立国家急需学科专项发展基金。
2.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促进国家急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10]的战略部署。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实践层面,应当构建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首先,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建立“基础实验—专业实训—产业实践”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行“产业教授”制度,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再次,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可以采取以下创新举措:第一,实施“国家急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计划,在重点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第二,建立“项目制”学习模式,将真实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融入课程体系。第三,推行“导师组”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和创新导师。第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第五,建设“智慧教育”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3.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优化科研资源分配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11]。为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首先,要设立国家急需学科专项基金,提升国家急需学科科研经费占比。其次,要优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对国家急需学科项目实行快速评审、优先立项。再次,要完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必须实施系统性改革。一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人才引进专项计划”,为引进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二要优化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国家急需学科教师实行“长周期”考核,减轻短期考核压力。三要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实施“国家急需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顶尖机构访学进修。
4.强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12]。为此,应当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合作战略,鼓励国际科技组织在华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据统计,目前全球排名前100的国际科技组织中,仅有15%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这一比例与我国科技实力不相匹配。通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可以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应当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其一,要深化与世界百强高校和顶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在国家急需学科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其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相结合,实施“国家急需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将国际化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三,还应当建立常态化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可以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设立国际联合研究基金、建立学者互访机制等方式,提升我国在国家急需学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5.打造国家急需学科生态矩阵,战略式构建良性创新系统
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需要打造集群化创新生态矩阵,构建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优化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在实施路径上,应当构建良性的创新生态体系。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国家急需学科发展。例如,可以制定国家急需学科发展专项法规,为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完善创新环境,建设一批国家级国家急需学科创新示范区,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再次,要优化要素配置,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
在推进科技创新力量协同方面,应当实施“三大协同工程”: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力量体系化,建立“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二是推进要素配置建制化,建设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三是推进人才队伍协同化,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央地协同方面,应当建立“国家—区域—地方”三级协同机制。可以通过设立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建设跨区域创新联盟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深度合作,可以共同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超常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精准定位、深化改革、合理配置、强化师资和构建生态等多个维度。通过实施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将为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战略转变。
参考文献:
[1][9][10][11][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3-09].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2]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EB/OL].(1988-09-07)[2025-01-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198809/t19880907_81938.html.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EB/OL].(2003-12-03)[2025-0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0312/t20031203_79125.html.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7)[2025-01-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6/t20100607_88754.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5-03-09].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6]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2022[EB/OL].[2025-03-09]. https://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4632&plang=EN.
[7]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5-03-0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8]China’s AI talent gap [EB/OL].(2021-03-13)[2025-03-09].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sustainable-inclusive-growth/charts/chinas-ai-talent-gap.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面向2035年中国大学基础学科建设的世界方位与战略布局研究”(项目编号:BIA240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田芬 贾明,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原载2025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