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济南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曲杨就来到学校“红色文化长廊”,对着展板上的党史故事轻声诵读:“1946年秋,山东解放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17岁的解文卿积极投身其中……”这个平日里总调皮的男生,如今已成为班里的“故事大王”。在莱西市,像曲杨这样因德育实践蜕变的孩子并非个例。
2021年,莱西市出台《德学联盟积分管理办法》,这份69项指标的“德育说明书”,将爱国情怀细化为每周升旗仪式的表现,把劳动教育具象成社区志愿服务时长,涵盖道德修养、学习习惯、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形成“德学积分”量化体系。
杭州路小学创新设计“五小君子”德学联盟评价体系,以卡通形象“慧慧”和“乐乐”代表文明礼仪与环保行动。学生积满10分即可兑换“乐学卡”或“雅行卡”。在“慧慧”礼仪岗前,三年级学生陈晓雨踮脚为同学整理红领巾;在“乐乐”环保队中,五年级张子涵认真擦拭宣传栏。校长滕立人介绍,全校累计兑换“雅行卡”超3200张,图书角新增捐赠书籍1800册。
周末的莱夷礼乐文化博物馆里,非遗传承人高连堂正在教孩子们演奏莱夷黑陶鼓。莱西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心理、网络五域联动机制,整合非遗资源开设“非遗文化课堂”500场次;校家社协同育人指导站推出“家庭教育菜单”“祖辈家委会”等特色项目……
在南京路中学,“四点半课堂”变身乡村振兴实践站。青岛大学志愿者与周围村里留守儿童共同设计的“抱团养娃”计划,让独居老人王奶奶家的小菜园焕发生机。每周三次的田间课堂,不仅教会孩子们种植技术,更让他们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
“各位旅客,欢迎乘坐‘德耀童心’主题校车……”每天清晨,莱西市中小学校车广播里传来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精心录制的红色故事。“德耀童心”德育校车将车厢变成流动课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童心。
傍晚,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的“祖辈家委会”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刘奶奶上传孙女包的饺子视频,笑得合不拢嘴:“今天得了满分!”这支由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团队,开发的“隔代教育课程”已惠及300多个家庭。
站在“立德树人”的起点上,莱西市的教育答卷愈发厚重:全市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达92%,家庭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7%,乡村学校社会实践基地覆盖率实现100%。正如莱西市教体局局长崔旭升所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眼里有光、脚下有泥、心中有爱的新时代少年。”在这片涌动着红色血脉的土地上,德育创新正催生出令人欣喜的“化学反应”。(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淼 通讯员 张峰林 崔志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