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四十年文存精选”入选2024年度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的top10图书,《变革与创新:通向更美好的教育》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
《中国教育报》一直是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的参与者,其报道是教育工作者和关注教育的人们观察、研究教育改革的重要信息渠道。本书由《中国教育报》报道实践经验的典型案例组成,既有宏观教育发展战略的引领和聚焦,也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还有空间多样性与时间脉络呈现的系统性思考。正如入选推荐语所说,本书精选了40个在教育一线乃至全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改革典型,为广大教育者进行教育变革与创新指明清晰的实践路径。
《中国教育报》四十年文存精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革与创新:通向更美好的教育》
张晨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教育公平为引领
书名“变革与创新:通向更美好的教育”即蕴含全书的一大主旨:追求教育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有学者在《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政策的文本分析》中对2013—2023年颁行的32份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等宏观目标出现的次数较多,表明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强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国教育报》“以新闻的力量见证、记录、推动中国教育深刻变革”,而本书“折射着中国教育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革与创新轨迹”。这条轨迹是朝向教育公平的,本书将《中国教育报》见证、记录的案例精选而出的指导思想之一,亦是教育公平。
本书分为六辑: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走向公平优质均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每一辑都能提炼出关于教育公平的议题,比如第三辑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被扩大到农村地区,第四辑中职业教育如何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第五辑中高等教育的普及怎样促进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是在教育生态中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个维度的发展构成教育公平的完整图景。综观全书,这样四个维度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从由外而内的资源共享,到由内而外的改革模式,不仅有“输血”的成功案例,也有“造血”的创新路径。其中尤其注重县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先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校际差距的缩小聚焦择校问题这一多年来的热点,以及集团化办学促进校际间的管理、教学、教研融合。群体公平发展既观照“为了每一个学生闪闪发光”,这样触及教育本质的做法;也探究学校—企业—社区连接而成的教育生态链条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在于形式上的突破,更在于理念上对教育公平的深刻理解。
高质量案例指明教育改革实践路径
毛泽东指出:“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 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在教育社会学中,“解剖麻雀式”的质性研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解剖麻雀”的典型调查是直面教育发展现实问题,找出改革和创新的实践路径并能推而广之的重要方式。《变革与创新:通向更美好的教育》编者写道:《中国教育报》“始终以典型‘立报’。一代代记者、通讯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千里跋涉、数月采访,只为走进教育现场、走进学校师生,用专业视角发现并深入报道教育战线涌现出的改革典型和创新精神,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由此可见,典型体现在文章的质量高,是高质量调查研究的精品力作,也体现在案例是改革典型。
选文中多篇获得中国新闻奖,如《跳绳八年,跳出两个“零”》(本书中题目改为“江苏省睢宁县骑路小学:跳绳八年,跳出两个’零’”)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改革让农村校绝处逢生——山西省晋中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访纪行》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报道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最能以改革典型指明实践路径的方式之一,是对“模式”的关注、剖析、报道。模式的价值在于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这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和亮点提炼可达成的,而需要回答发展的条件、环境如何,选择什么路径,体制如何运转等系列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走进现场、走进实践主体,以专业视角发现、剖析、提炼。
模式一词在全书中出现130多次。如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科研创新的北航模式,县域教育的邯郸模式、承德模式、石家庄市桥西区,促进教育均衡的晋中模式等。以《一所乡村学校的育人模式变革——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中学变革纪实》为例,文章先报道了不老屯中学的地理位置的制约,学生和老师的困境,已到了不改革“行不通”了的时候。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老屯中学选择了变革。不老屯的条件制约“具有与很多乡村学校相似的境况”,而其变革有更大的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文后的“改革者说”提到,“在迈向 2035 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乡村学校不能缺位;在乡村振兴计划中,乡村教育也不能缺位”“北京市要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水平基础教育现代化,关键就是看乡村中小学的发展,解决好城乡不平衡、育人不充分的主要矛盾”。
不老屯中学选择了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指导下进行育人模式变革。这一育人模式变革“由三个体系支撑起来,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体系,确保激活每一位教师的内生动力;一个是以成长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给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装上发动机;还有一个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体系,让学校拥有持续优质的能力。”这是一种系统性变革的路径,“为具有同样典型处境的乡村学校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文章探讨了这样的育人模式变革如何运作,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思想盲区、解决难点问题。文章精心挑选了典型做法和冲突感强的场景,将矛盾充分暴露,将运作过程清晰展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具有问题意识和可复制经验的探讨。“这条育人模式转型之路,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变革样本。”
从共时与历时维度共同呈现教育改革的生动面貌
费孝通先生说过:“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将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本书。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变革与创新:通向更美好的教育》能够引起读者从局部实践的借鉴到系统思考的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空间的覆盖性和时间的脉络即共时与历时维度共同呈现教育改革的生动面貌。
整体而言,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大,教育基础和保障能力大不相同。不同区域的省域、市域、县域、乡村改革案例尤其是改革模式汇集起来,能够基于具有差异性的发展起点、发展条件,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改革思路、进展与成就的经验,同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优势及特点。本书的编委显然有这样整体的视野、比较的视角,选录的典型案例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涉及省域、市域、县域、乡村不同行政范围。在教育强国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这样的编排能够助力不同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不同类别教育加强协作,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之路,指向多维度的教育公平。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1983年,《中国教育报》创刊,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历程。本书精选的40篇文章发表于1988年到2023年,其编排体现了多个层面的历时性。首先,21世纪之前,即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前的文章有4篇,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前的文章有9篇,之后的文章22篇。其次,每辑即每个细分领域按文章发布时间排序。最后,部分发展模式也有时间序上的相关性,如同一辑中,选录了2014年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育人模式,还选录了十一学校指导下的北京密云区不老屯育人模式变革。这样的编排能够让读者从整体到细节把握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延续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革与创新轨迹”。如此,一个个故事不仅让读者在感性上体验和认知,也有可能获得系统性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编辑 潘琼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