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韩葵葵)马上就要毕业了,重庆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陈龙对于找工作并不担心:“我刚完成重庆北碚区朝阳小学校的见习研习任务,学校对我的教学能力比较认可,毕业后我可以直接上岗。”
作为教育部2001年首批批准设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重庆师范大学针对高素质科学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瓶颈,多路径探索解决方案,招生规模从最初的年约50人稳步增长至120人。
24年来,学校多路径探索解决高素质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难题,毕业生一次性去向落实率超98%,科学教育专业学子从这里出发,奔赴全国各地中小学讲台,成为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启蒙者”与“引路人”。
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难在哪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陈祖权告诉记者:“科学教育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多个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广泛而深厚的科学知识储备,还要求教师能够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开展跨学科教学。”
为解决这个难题,重庆师范大学构建了“四维融合+全程实践”的科学教师培养体系,以培养“能探究、会教学、会创新”的一线卓越科学教师为核心目标。该体系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融合”“校内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这一体系引领下,学校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课程。比如“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STEM课程设计与评价”“开放科学实验室”等。
以“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为例,师范生们不仅学习如何教授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将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创新精神、科技强国等有机融合。
“我们的考核方式不是做一张试卷,而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跨学科项目式课程方案或制作一个创新教具,以此立体呈现所学知识。”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首新博士介绍。
为提高科学教育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每年开展的科技运动会上,学生化身策展人头脑风暴地设计项目;STEM课程设计大赛现场,一套用废旧零件拼装的“风火雷电”互动装置引来围观,复杂的科学原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神奇现象。学生STEM+社团异常活跃,在“第二课堂”学分的推动下,原创科普剧成了品牌——一个“爱的静电旅途”小故事,让原本难懂的静电现象充满了童趣和魔力。
“近年来,我们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课程教学等渗透到中小学课堂、社区服务站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对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冉亚辉说。
创新的种子在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在贵州六盘水木果镇发期小学,重庆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谢茂玲用塑料瓶、吸管、废电池和小马达,带领孩子们制作出简易风力发电机。叶片飞旋,灯泡点亮,山村课堂响起阵阵欢呼。
为系统支撑学生创新实践,学校建成大学生创客教育师资培育中心,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近年来,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百余项。
2020级学生王检在第十一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他深有体会:“大赛经历是淬炼,不仅夯实了专业根基,更大幅提升了我的教学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师范生的科学创新教学能力和科技创新教育能力。”重庆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学科与专业负责人林长春指出,“这要求我们的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为此,学校着力构建了立体化的科教融合实践平台。一是在全市遴选建立30个优质实习见习基地,实施“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设计)”四年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面向重庆市小学开放校内儿童科普与科技创新基地,提供专业科普服务;三是组建师生科学教育志愿服务团,每年深入到重庆市一些区县开展科学课程送教活动,近5年累计达280余场,惠及学生五千余人次。
科技赋能教育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2022级学生白雅鹭团队研发的“AI科学助手”已得到实践应用。“它能智能分析学生实验操作视频,提供即时、个性化的反馈指导,效果显著!”白雅鹭介绍道。该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入围全国新文科创新大赛决赛,深受小朋友和中小学校的喜爱。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