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音乐作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精神纽带,正成为推动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中央音乐学院(简称“学院”)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始终以“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为使命,依托“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积极探索中阿音乐交流的新路径,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互鉴与教育合作注入新动能。
乐韵悠长:中阿传统器乐的和鸣
在广袤无垠的阿拉伯世界,音乐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人们的生活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象征与核心载体,承载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老的贝都因部落那充满野性与自由气息的游吟诗歌,到繁华都市中现代音乐演出所散发的时尚与活力,音乐贯穿于阿拉伯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关键纽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拉伯音乐通过其独特的魅力,为阿拉伯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鲜活的载体。
阿拉伯音乐通过独特的音阶、节奏和演奏乐器,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其独特的音阶体系,蕴含着阿拉伯民族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时而急促如鼓点,让人热血沸腾,时而舒缓如微风,让人内心平静;而各种传统乐器,如乌德琴、卡农琴等,更是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为阿拉伯音乐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使其成为阿拉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其中,被称为“中东乐器之王”的弹拨乐器——乌德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力,音色圆润、柔和,既能演奏出悠扬的旋律,又能模仿人声的唱腔,常常在阿拉伯音乐中担任主旋律的角色;卡农琴则以其独特的共鸣箱和琴弦设计,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常用于伴奏及和声的演奏,为阿拉伯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音乐作为跨越文化与国界的精神纽带,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学院积极响应这一倡议,致力于在中国音乐教育的平台上传播“一带一路”友好交流的声音。
在教学方面,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开设了全面的音乐理论课程,涵盖音乐史、音乐理论、和声、曲式等多个领域,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体系,还配备了先进的音乐实践设施,如专业琴房、音乐厅、录音棚等,使学生们能够通过使用这些设施充分锻炼自己的演奏技巧和创作能力。无论学习的是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还是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学生们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学院通过教学实践,为培养既懂中国音乐又了解阿拉伯音乐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以应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日益增长的文化交流需求。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互鉴”理念,旨在通过人才培育推动不同文化间的深入理解。
在艺术创作领域,学院的师生们不断探索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运用创新的音乐技法和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一些作品在国际音乐大赛中屡获殊荣,为中国音乐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研究音乐历史、理论和表演艺术,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学院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项目,深入挖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考察以及对现代音乐现象的分析,学院不断推动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发展,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如,《“丝绸之路”:音乐论文集》选编了50余篇文章,分为乐器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着眼当下新作品的评述几大类,内容十分丰富。从古代丝绸之路的琵琶、筚篥、羌笛等乐器的源流考辨,到丝路音乐文化流向问题研究;从陆上丝路音乐到海上丝路,以及南北线丝路音乐文化考察;从丝路乐舞文化交流到丝路多元音乐文化综合研究;从古代丝路音乐到当代丝路音乐创作评述;从中国学者眼中的丝绸之路音乐研究,到外国学者视角看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可以说,编者从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与外、音乐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多元视角,全方位收集了有关“丝绸之路”音乐的论文,使读者不仅可以在音乐的视角下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也能够在对历史传统的礼敬和深入研究中,把传统用于现实,将目光投向未来。传承丝路精神,促进“一带一路”音乐事业繁荣发展,为中外音乐学术交流搭建桥梁。
央音担当:搭建交流互鉴的桥梁
中央音乐学院与阿拉伯世界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合作已有近20年。早在2005年,学院就积极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音乐交流活动,邀请阿拉伯国家的音乐家来校讲学、举办音乐会,同时选派师生赴阿拉伯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中国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阿拉伯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为阿拉伯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搭建了桥梁。
在与阿拉伯国家的音乐教育合作中,学院秉持增进文明互鉴的理念,注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阿拉伯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例如,在作曲课程中,引导学生借鉴阿拉伯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创作出融合中阿风格的音乐作品。这种跨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文化包容意识。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理解并掌握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独特魅力,能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各种音乐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和内涵的音乐作品。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各类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的音乐交流活动。除常规的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外,还组织了音乐工作坊、大师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音乐工作坊中,师生们可以与阿拉伯音乐家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他们的演奏技巧和创作经验;大师班则为学生提供了与世界级音乐大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点评。这些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阿拉伯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水平;另一方面,也向阿拉伯音乐家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双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增进了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与阿拉伯国家的音乐教育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一批既精通中国音乐又了解阿拉伯音乐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在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领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将中阿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推动中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学术研究方面,双方在音乐历史、理论和表演艺术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中阿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研究,双方揭示了中阿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历史借鉴。在文化交流方面,通过举办各种音乐活动,增进了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音乐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成为中阿两国人民沟通的桥梁,让两国人民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彼此文化的魅力和差异,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联盟乐章:奏响民心相通的大合唱
音乐是沟通心灵、增进友谊、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简称“联盟”)在中央音乐学院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和优势,以及在音乐教育合作领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工作和活动,为推动音乐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
2019年,联盟打造了原创实景歌剧《图兰朵》。这部歌剧以阿拉伯经典故事《一千零一夜》为蓝本,融合了中国音乐元素与阿拉伯音乐风格,成为中阿文化交流的典范之作。在创作过程中,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与阿拉伯音乐家们密切合作,共同探讨音乐创作的理念和方法。他们将中国音乐的旋律、节奏及和声与阿拉伯音乐的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通过这部作品,联盟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中阿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在歌剧的首演式上,来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演员们共同演绎了这部作品,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这部歌剧的成功上演,不仅促进了中阿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更契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关于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
2017年,联盟受邀赴卡塔尔、阿塞拜疆、土耳其3国进行演出交流。其间,学院的师生们通过音乐会、工作坊等形式,为各国观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他们通过演奏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让阿拉伯国家的观众领略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同时,学院的师生们与当地的音乐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阿拉伯传统音乐的精髓。在卡塔尔的一场音乐会上,学院民乐团演奏的一曲中国传统乐曲《春江花月夜》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走上舞台与演奏者们合影留念,并表示对中国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与当地音乐家的交流中,学院师生学习到的阿拉伯传统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演奏技巧,将为他们今后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特别邀请了来自埃及的顶尖音乐家,他们带来了乌德琴、卡农琴、奈伊笛、铃鼓等埃及传统乐器,为师生举办了埃及传统音乐工作坊。在音乐工作坊中,埃及音乐家向师生们介绍了埃及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并现场示范演奏了一些经典的埃及传统乐曲。师生们积极参与互动,学习埃及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并与埃及音乐家一起进行了即兴创作。音乐会上,埃及音乐家以中国江南丝竹《花好月圆》为灵感,即兴演绎了一首融合中埃音乐风格的作品,展现了“一带一路”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埃及音乐家巧妙运用了中国江南丝竹的旋律和节奏元素,结合埃及传统音乐的特色,创作了一首独具风格的音乐作品。这首作品的演绎,不仅展示了中埃两国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通过8年来的努力,联盟在提高中阿两国音乐教育水平、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同时,更促进了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如今,联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联盟活动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机构和音乐家纷纷加入联盟的合作中,共同推动全球音乐文化的发展。
如今,联盟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以音乐为媒,不断践行构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初心使命。未来,联盟将继续发挥其作用,推动中阿音乐教育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一方面,联盟将进一步加强中阿音乐创作与表演的合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组织更多音乐创作工作坊和交流活动,为中阿音乐家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和创作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音乐机构的合作,拓展音乐作品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欣赏到中阿音乐文化的魅力,让音乐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联盟将深化中阿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鉴。通过联合办学、师资交流、学分互认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联盟还将加强学术研究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项研究,深入挖掘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共同基因,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通过这些实践,音乐作为跨越文化与国界的精神纽带,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必将在中阿两国的友好合作中继续奏响和谐美妙的乐章。学院与阿拉伯国家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将随着“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的发展而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作者 周麟一系中央音乐学院“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外联主任。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7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