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魏洪浩)“原来我们吃的鸭脖要经过28道工序!”学生们戴着无菌帽,隔着玻璃观看全自动生产线。“老师快看!这个小鸭子刚出生就有'身份证'!”学生围在恒温箱前,盯着刚破壳的雏鸭脚环上的二维码标签惊叹不已……暑假来临,河北省献县乐寿镇东街小学组织学生来到本县鸭业集团开展“鸭产业链研学课”。
今年以来,像这样“接地气”的研学活动,献县教育体育局已组织全县各乡校开展50余场,1500余名学生在田间地头、红色基地、工厂车间里品读“家乡”这本大书。
在县政协文史资料博物馆,遍布裂痕的木犁、褪色的煤油灯、斑驳的粮票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这张1953年的土地证,上面的手印是我爷爷那辈人按的。”解说员指着玻璃柜里的文书,学生立刻踮起脚尖凑近看。学生轮流体验石磨磨面,才转几圈就气喘吁吁:“原来以前磨面这么费劲,我一定不浪费粮食了,太不容易了!”通过对比传统农具和现代农业机械图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新质生产力’就是让种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新质生产力’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地事。”有学生在研学日记里写道:“这些老物件会‘说话’,告诉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要迈出前进的脚步。”
燕京啤酒厂的灌装车间里,学生仰望着飞舞的机械臂入了神,看着每小时灌装4万瓶的智能化生产线,“每小时4万瓶,就是一秒钟灌好11瓶,这效率!”数学课代表赵炎边记录边嘀咕。品尝麦芽环节成了小型辩论会——“啤酒花这么苦,工人们怎么受得了?”有学生皱着脸吐舌头。“就像中药,苦尽才能甘来!”讲解员趁机讲述献县产业工人三十年奋斗史,不少学生摸着车间荣誉墙上的劳模照片说:“原来‘工匠精神’就是把手头的事做到极致。”
在当地的鸭业集团,当讲解员说到“企业每年消耗的玉米能装满3个足球场”时,五年级张浩同学赶紧掏出本子计算:“我家种了5亩玉米,够养2000只鸭子。”最让学生震撼的是智能化养殖场——自动喂食机定时投喂,无人机巡查鸭群健康。“这哪是养鸭子,分明是高科技实验室!我以后也要当个农业科学家。”六年级的李明感叹到。
“老师,原来我们每天丢的垃圾能变成电!”在献县垃圾发电厂,小屯中学的学生围着讲解员追问不停。陌南镇孝举中心校的学生钻进西红柿大棚,跟着农户学习吊秧技巧。而在民族乐器厂,陌南镇山秋小学的学生们目睹一块木头如何变身二胡,琴弦一响,非遗的种子悄然扎根。
这些沾着泥土、带着“芳香”的课堂,正在改变着学生:单桥小学“非遗小传人”团队,自发整理出《家乡老手艺》手绘本;第二中学初一学生何牧辰拿到了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决赛“入场券”;“我眼中的新献县”活动中,学生创作短视频、手抄报等,争当家乡“代言人”。更多家长反馈,自家孩子现在会主动关注家乡发展变化的新闻了。
献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韩金彪说:“当孩子们指着自动化生产线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摸着族谱说‘这是我的根’、看着家乡广阔大地说‘这是我长大后要建设的地方’,我们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