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苏湛元)革命老区河南信阳,如何书写新时代“两个更好”的答卷?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何在?正值教育部、财政部部署2025年义务教育“特岗计划”、着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之际,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10名学子深入信阳大别山腹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校园课堂、红色遗址,以青年视角解码老区振兴背后的教育力量,见证国家教育政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平桥区郝堂村宏伟小学,崭新的教学楼与充满乡土气息的特色课程相映成趣。该校创新构建“乡村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将本地生态人文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孩子们在“食育课堂”中学习种植烹饪,在劳动中传承文化、增长智慧。校长介绍,学校在政府支持下持续优化硬件,专设心理辅导室呵护留守儿童心灵健康。这正是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缩影,也与“特岗计划”着力补充体音美、心理等紧缺学科教师的精神高度契合。一线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深耕育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在老区的扎根。
实践团队在郝堂村亲历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奇迹。村委会委员朱凯细述了发展历程:抓住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坚持“修旧如旧”改造传统民居,推进“四改”工程提升人居环境。昔日的凋敝“空心村”,如今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千万元。
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团队深入调研了“红色教育+研学+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村集体采用“控股+股份+市场+公司化”机制运营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并举,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与精神动力。在铁铺镇中心学校,定期开展的扫墓游学活动将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灵。尽管面临师资结构性短缺等挑战,学校仍通过专款专用、强化寄宿管理等方式,在有限条件下竭力托举学生成长。这种在困境中坚守质量、以红色文化育人的努力,正是乡村教育韧性的体现,也呼应了国家通过“特岗计划”“银龄讲学”等多元化渠道加强乡村师资的部署。
短短数日调研,是西南大学“西小兰”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优秀实践品牌的又一次深耕。青年们在平桥区档案馆查阅泛黄的《教育志》《人物志》等珍贵档案,深刻体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给信阳老区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队员们表示,将认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高质量报告,为老区振兴贡献青年方案。据悉,今年暑期西南大学组织近万名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基层一线,围绕乡村振兴、红色传承、基层治理等领域担当作为,将理想信念熔铸于广袤乡土,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在教育部“特岗计划”等政策持续发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大背景下,信阳老区的探索与西南大学学子的实践,共同为破解乡村教育难题、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富有启示的“信阳样本”和澎湃的“青春动能”。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