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苏澜 郑依芯 林益锦 记者 龙超凡)“田间地头的普通话,如何为新疆农产品插上‘云翅膀’?”带着这一关切,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E路同心·玛上推普”实践队近日来到新疆玛纳斯县推广普通话,开展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
在西凉州户村李靖桃园,实践队化身“新农人”,一组队员调试设备、架起镜头,现场模拟电商直播,另一组则访谈桃园主常梅及果农,直击普通话在农产品销售中的痛点与妙招。
“讲标准普通话,核心优势才清晰!”桃园主常梅现场示范,比如介绍玛纳斯“日照长、温差大”,桃子“糖分足、汁水甜”时,穿插两句地道新疆话,“‘家人们’听着亲切,销量自然往上蹿!”这种“普通话打底+方言点睛”的融合模式,被实践队员敏锐捕捉。队员徐子涵有感而发:“它既保障了产品信息精准传递,又注入了浓郁的地域人情味,这条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的‘甜蜜链条’,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语言的赋能不仅在于“卖得好”,更在于“产得顺”。在天山北麓葡萄酒博览园,实践队进一步探究普通话在规模化产业链中的价值。
在沉浸式体验中国葡萄酒文化溯源与现代酿造流程后,队员们与中信尼雅职工张欢展开对话。张欢分享了企业推普的实效:“今年专门组织的普通话培训,显著减少了跨部门、跨地域协作的信息误差。”他认为,普通话培训已成为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能、迈向现代化管理的必修课。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韩巍巍说,此次社会实践重在推广普通话,普通话作为关键纽带在乡村振兴中释放澎湃动能,它精准助力农产品“出深闺、上云端”。未来,学院将坚定依托“语言+”学科优势,深化闽疆协作,把推普的根扎得更深——扎进丰收的果园,扎进飘香的酒窖,更扎进闽疆携手发展的沃土,在互鉴共进中赋能乡村振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