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铁锁 杨朔 赖胜兰 记者 阳锡叶)七月的长沙骄阳似火,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董丽娜、王铁锁、谢慧蓉、彭娟几位教师已将家访记录本、学生成长档案和几本专业参考书塞进行囊——这是学院坚持了整整十年的家访,此次目的地是22级学生小高(化名)的家。
“老师们,进来坐!”小高的父亲迎出来时,手里端着刚切好的蜜瓜。这样的场景,是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教师们再熟悉不过的家访记忆。十年间,他们足迹遍布湖南省50余个县市区,走进306个学生家庭,总里程超过3万公里。
“走进家门,才能走进心门。”董丽娜摩挲着写得密密麻麻的记录本,上面不仅有家庭收入、成员构成等基础信息,更有“孩子提到想考会计证”“家长担心就业问题”等细节,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录,正是后续帮扶工作的精准出发点。
在小高家里,老师们没急着谈帮扶,反倒先翻起了她的《高级财务会计》笔记。“这里的税法考点标注很清晰,但可以试试画思维导图。”谢慧蓉顺手在笔记本空白处画了个简易框架,王铁锁则拿出送给她的《货币战争》丛书和一个u盘:“这都是学习用得上的。”当得知小高父母早年离异,父亲下岗,彭娟在本子上记了下“协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咨询”。
在商学院,家访早已超越简单的家庭经济情况核实,而是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动态跟踪成长轨迹、深度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环节。这样的精准帮扶,源于学院以家访为根基形成的“1+4”资助育人模式,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同步推进思想引领、心理援助、学业帮助、就业扶助。十年来,已有2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实现了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蜕变。
2022级学生小刘(化名)的成长故事,正是这一模式实效的生动写照。小刘的家庭曾让她感觉压力沉重:父亲是收入不稳定的建筑工人,爷爷患癌需长期治疗,奶奶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只能在家照料家人。
家访时,老师翻阅她的笔记本和作业,一句“你的努力值得被看见!”,让她红了眼眶。回校后,学院迅速为她申请国家助学金和专项困难补助,解了燃眉之急;辅导员与心理咨询老师每周定期与她谈心,帮她疏导家庭压力带来的焦虑;班主任和优秀学姐组成“一对一”学业帮扶小组,带着她参加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学院推荐她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提前积累职场经验。“量身定制”的帮扶,让小刘逐渐走出阴霾,重拾斗志。
“学院不是在触不可及的地方发放补助,而是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看到了我的挣扎与坚持。”在励志学生分享会上,小刘发自肺腑地说。如今的她,不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获得国家奖学金,还接连获评“最美大学生”“励志自强标兵”等多项校级荣誉。
小高也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接受帮扶后,她不仅考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更成为学院“资助政策宣讲团”骨干,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新生班级。在商学院,越来越多的受助学子从“被照亮”到“去发光”,实现了“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从十年家访的坚守,到“1+4”模式的创新,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积极将“外部帮扶”转化为“内生动力”。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在教育的暖阳中舒展成长,让梦想的种子在精准帮扶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