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黄河岸边的每一粒砂石、每一片树叶,都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号召,山西师范大学于7月10日至31日组织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开展寻访“黄河岸边的传薪者”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分赴黄河沿岸忻州、吕梁、临汾、运城等四市(19个县市)的中小学,采访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的优秀教师群体,开启了一场关于黄河文化与师者精神交织的心灵之旅。
图为山西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实践队合影。李亚博摄
实践队队员的脚步踏过黄土高原的乡间小道,远处蜿蜒的黄河如同一条金色的丝带,串联起千年文明的记忆。每到一所学校,队员们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淳朴气息,那是黄河儿女特有的质朴与坚韧。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黄河的浪涛声中徐徐展开。
在临汾市大宁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执教已有30余年的张海娥老师正带着学生们观察植物形态。张老师随手捡起一片落叶,就能绘声绘色地讲解叶脉的结构;拿起一块鹅卵石,便能引申出地质变迁的知识……实践队队员马茹玉深受触动:“原来黄河岸边的每一粒砂石、每一片树叶,都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张老师眼中闪烁的光芒,恰似黄河的粼粼波光,那是对教育事业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
图为张海娥老师带领实践队队员参观校园。饶二保摄
实践队来到忻州市保德县中学校,刘政老师轻轻翻开学生档案:“我所带的班级曾是家庭贫困、成绩薄弱的‘两贫班’,如今孩子们的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已经贴在了窑洞墙上。”他微笑着说:“教育是照亮基层孩子未来的一束光。”他用手指轻轻抚过每一张笑脸,仿佛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实践队队员白奥然仿佛看见,在刘政老师布满粉笔灰的袖口上,沉淀着无数个晨昏交替的坚守。
在黄河沿岸的临汾市永和县乾坤湾乡,冯成俊老师用41年的光阴诠释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发黄的教学笔记,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山村孩子的求学路。当他说起当年拿着八块钱工资却承担着复式班教学的重任时,浑浊的眼眸突然泛起光亮,好似黄河水面上微微泛起的涟漪。实践队队员杨博晶望着冯老师不禁感慨道:“这份坚守,不正是黄河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最好注脚吗?”
最让实践队队员薛聘婷动容的是吕梁市石楼县第一中学郭彦飞老师的故事。组建“爱心救援队”,将濒临失学的单亲女孩拉回课堂;在村委会开办“夜校”,让村民们看得懂政策、算清楚账本;组织城里的老师们进村补课,让百余名山区留守孩子走出大山……从三尺讲台到广袤田野,从教书先生到驻村第一书记,变的是身份与舞台,不变的是他那份对于教育的赤诚。当实践队一行走过崎岖的山路,探访那些被郭老师拉回课堂的孩子时,脚下的土地仿佛有了温度。
图为郭彦飞老师工作照。韩璐帆摄
在河津市城区中心校修村小学的英语课堂上,卢鹏冲老师的“English Talk Show”让实践队队员张一茹眼前一亮。孩子们稚嫩却自信的英语表达,像黄河浪花拍打着礁石回荡在教室里。卢老师告诉队员们:“农村孩子同样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是需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打开方式。”这种因材施教的智慧,恰似黄河九曲十八弯,总能在曲折中找到前行的方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行走在黄河岸边,实践队队员时常驻足凝望这条母亲河。她的奔流不息,恰似教育工作者代代相传的坚守;她的包罗万象,正如师者胸怀天下的格局;她的润物无声,犹如教育潜移默化的力量。那些扎根基层的教师们,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治水英雄”?
图为实践队运城分队工作照。李坤涛摄
此次寻访之旅仍在继续,黄河岸边的教育故事也在不断续写。实践队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基因早已融入这些基层教育者的血脉。他们用行动证明‘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初心,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凡’。”实践队队长郭江怡说:“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坚定地接过这根薪火相传的接力棒,积极投身家乡教育事业,让黄河岸边的教育故事继续书写新的篇章。”(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白晶 郭江怡 田苏楠)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