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的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少了几分平日的熙攘,众创空间却热度不减。实验室的灯光与产业一线的晨光交相辉映,一群群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在此逐梦,他们从书斋里的钻研走向田野工厂的实践,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对接产业需求,用一项项扎根社会的科创成果,在教育强国的画卷上写下青春担当。
氟硫科技团队:研发固态电池 提升无人机性能
当前,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无人机在农业、物流和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续航时间短、载重能力有限等问题,制约着无人机更高效地服务社会。
氟硫科技团队精准锁定这一产业痛点,立足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贡献青春智慧。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实地调研无人机作业中的实际困境,历经无数次实验与调整,研发出的固态电池填构剂新技术显著提升无人机电池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搭载新技术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单日作业面积大幅增加,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低空经济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崭新动能。
他们从最初对产业认知的不足,到逐步洞悉行业需求;从面对技术壁垒时的茫然无措,到学会协同攻关、寻求破题之道。为使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氟硫科技团队还积极对接相关企业,积极联动上下游产业链,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地方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贡献了积极力量。
从问题发掘到方案解决,从实验室的潜心钻研到田野间的实际成效,团队始终秉持服务社会的初心。团队负责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吕淑娴表示,未来他们将不断精进技术,拓展创新成果的应用领域,持续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彘康科技团队:研发检疫试纸 助力生猪供应安全
我国是生猪生产消费大国。然而,肆虐于猪圈间的猪流行性病毒却为守住生猪产量红线带来了困扰。当前,国内生猪生产大多数都依靠冻精引种,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更易染病,仅PED(猪流行性腹泻)一种疫病就达到18%的病死率。然而由于病毒检测仪器要求高、病毒检测手段单一,中小型养殖户自检需求难以满足,疫病防控存在巨大盲区。
针对生猪疫病快速、便捷、精准检测的技术需求,彘康科技团队自主研发了“三联唾液检测试纸”。该技术以农户实际需求为导向,选用操作极其简便、样本获取无创且兼容性高的唾液作为检测介质。通过唾液侧流层析,不仅可以快速体现患病情况,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筛查。该试纸精准锁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口蹄疫病毒(FMDV)等三种常见高发病毒,筛选其高度保守序列作为特异性检测标志物,显著提升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融合了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双重技术路线,确保每一头病猪都能准确检出。
在猪场进行实地产品验证过程中,团队在两个猪场进行了1300例样本的产品验证,特异性和准确率都达到了95%以上,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使病猪处于病毒感染早期、排毒量极低的阶段,也能被灵敏、准确地检出,为及时隔离和精准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团队负责人、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姚陈豪说,这为个体养殖户实现高效、可靠的疫病自检开辟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安踝科技团队:研发智能护具 筑牢运动防护防线
运动过程中,脚踝损伤问题屡见不鲜。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每千次运动中约有7人发生外侧踝扭伤,且此类损伤易引发慢性不稳,显著增加再次受伤的风险,这一状况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护踝产品普遍存在适配性不强、缺乏专项防护设计、安全系数偏低等短板,难以满足多样化运动场景下的防护需求。
针对这一现实难题,安踝科技团队依托所在学院的科研平台以及体医工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在前期构建的10万余例足踝数据库基础上,创新研发出足部特征数据解析技术,精准捕捉不同运动类型的损伤阈值。通过足踝扫描、诊断评估等环节,结合光固化3D打印技术定制专项防护组件,实现了护具的分区精准防护,成功推出专项系列产品与个性化定制服务,有力提升了护具的适配性与安全性能。
目前,该团队已取得7篇SCI高水平论文等系列科研成果,于2025年注册成立公司,并与多家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生态。从着力破解传统护具的技术痛点,到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安踝科技团队用科技力量为广大运动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脚踝安全筑起坚实屏障,同时在助推就业创业与相关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运动安全获得科技保障,成长过程拥有数据洞察,协同共育具备平台支撑,每一位青少年都可以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团队负责人、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学生陈思宇描绘心中愿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赵敏 本报记者 高毅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