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少利 尹长俊)近日,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在长春举行,共吸引来自全国57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220余位师生参与。
“考古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担着探寻文明根脉、阐释文明特质、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段天璟在致辞中表示,并寄语青年学生贯通古今、学贯中西,面向未来、观照现实,在衔接古今的考古事业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以“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为题作论坛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键脉络。报告中,王巍列举了丰富的考古证据,立体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并基于中国文明实际材料,归纳出以国家出现为最重要标志的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据悉,本届论坛共收到207篇投稿论文,经评审遴选,共有146篇论文入围并参会展示。围绕“文化演进与文明互鉴”“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三大主题,论坛首次开设本、硕、博3个赛道,分6个分论坛,并开设了全国高校考古教师沙龙,旨在为全国高校考古学科的师生们提供一个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