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爱娣 罗智捷 王静 记者 龙超凡)“这旗子传到手里,我们就得跑好下一棒!”日前,三明学院学生苏妍妍从老队员手中郑重接过“小海豚”志愿服务队的队旗,眼神坚定。
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队伍,已经在闽中山区的崎岖小路上接力奔跑了十年。从2015年起,400多名三明学院的青年学子,怀揣着“让知识照亮山乡”的朴素愿望,一批批走进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大田县湖美乡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偏远山乡的课堂。
据介绍,“小海豚”累计开展支教助学、关爱帮扶活动300余场,超过1.2万人次的乡村儿童感受到了这份来自山外的温暖接力。
今年暑假,该团队在大田县湖美乡开展的“青春扬帆七彩夏,教育赋能筑未来”暑期夏令营,结合志愿者学科专业特长,精心打造了“特色课堂+主题活动”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新增了“非遗拓印”“纸鸢”“立体青花瓷”“蓝晒印象”等特色趣味课程,着力为学生打造启迪心智的七彩假期。
山区教育资源短缺,光靠短期的支教热情不够。如何让爱心持续流淌?
他们精心培育出“夏日清扇”和“暖冬义卖”两个响亮的校园公益品牌。夏日里,一把把由队员手绘的清凉小扇在校园传递爱心;寒冬时,一件件凝聚温情的义卖物品吸引师生驻足。十年坚持,涓涓细流汇成14万余元善款。这笔钱有了最温暖的去处——在山区小学建起了一所所“小海豚书屋”,并精心挑选捐赠了10000多册优质图书。
书屋,成了山里娃课后最爱钻的“宝藏地”。在大田县湖美中心学校的书屋,小女孩廖未茗常常捧着科普读物舍不得放下,她说:“这里的书太有意思了,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忘记了放学的时间!”
“小海豚”摸索出一套扎实的“传帮带”机制。新队员上岗前,都要接受系统的培训,不光学上课技巧、安全知识,更要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当地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学长学姐教的‘秘籍’特别管用,比如怎么用孩子们熟悉的方言讲故事。”一位新队员笑着说。
“小海豚”志愿者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乡村教育播撒火种,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该团队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等荣誉30余项。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