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三位一体”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实践机制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汪尹蓓 陈永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高校作为思想引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实践的关键使命。西南大学立足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赋能教育教学的协同路径,构建起科研价值引领、教学融合深化、教育实践反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系统呈现了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模式,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路径思考。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科研;新文科;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润物无声、有形有感有效的长期工程,高校在科研资源平台、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必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为导向,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命题。西南大学立足使命与实际,依托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积极发挥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以科研引领教学、以教学服务实践,构建出“科研—教学—认同”育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学理支撑与育人路径。

科研引领:夯实理论根基,丰富教学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认同教育和行动教育,需要以坚实的前沿学术为支撑,在持续的知识生产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内容与价值方向。高校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理论探索者、教材供给者与内容传播者的多重职责,西南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积极构建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导向、各学科学理为支撑的科研引领机制,探索实现从知识生成到育人实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理论引导价值观念。在价值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应对政策式宣讲进行合理转化,要以深层的理论构建,实现深刻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理牵引教育教学,围绕“五个共同”“多元一体”等核心议题,持续开展系统研究。

例如,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命题,西南大学承担多项课题,如从历史脉络与文化互动等层面入手,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研究”方面,通过武陵山区等地区的田野调查,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逻辑。这类研究不仅回应了时代关切,更为高校课程体系提供了稳定、前沿的理论资源。

学术语言转向教学语言。西南大学注重将研究成果系统转化为教学资源,多学科课程设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强化学术意识和认同情感,促进“研究课题—教学内容”的价值实现。

如开设课程将宏观理论与区域案例相结合,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针对性,通过经验、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学术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在地理解”与“情境感知”。教师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专题研讨任务,引导学生围绕相关学术问题开展多角度跨学科思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专题化、实践化的形式开展教学,实现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与内化。

教学创新:整合课程资源,深化价值引导

课程是学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西南大学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也注重课程思政的逐步推进。不仅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更重视课程思政深化、跨学科融合和学生主体建构等方面,实现内容、理念与价值认同的统一。

深化课程思政主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抓手。其根本要求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同时,兼顾日常思政环境,[1]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内容同向、目标统一。学校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线,以“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理念为教学线索,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系统化的价值嵌入设计。

如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概念形成正确价值认知。专业课程以时代命题引领知识创新,为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素材和价值支撑,增强育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课程思政则深化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激发师生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反哺科研方向优化、成果实践落地。两者融合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深入。

打通新文科知识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高度系统性的教育任务,各自为战的课程体系无法达成“润物无声”的目标,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联动,打通知识的内在逻辑,形成互补递进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从知识堆积到认同构建。

学校以新文科建设为战略,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课程整合,通过各级教研项目,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如在课程中整合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各个环节,深化学生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理解与现实关照。

注重学生科研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最终落点,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构建,这一转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实现自身的参与、体验与反思,在“做中学”与“研中思”中完成自我身份的内化建构。如在课程建设中融合“全景式”教学模式,以问题导向为逻辑线索,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板块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营造有利环境,[2]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既保持了课程的学术深度,又提升了学生对国家战略和社会现实的感知力、理解力与表达力。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情感层面逐步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认同。

在学生科研实践中,西南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团队指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学术理论延伸至社会实践与社会关怀中,扩大“科研—教学—认同”协同转化的广度。近年来,学生主导开展了多个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项目,如“挑战杯”项目聚焦武陵山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制,结合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系统呈现民族互动、深层认同的经验逻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则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落地,关注如何优化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探究者和价值传播者,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与情感认同,学校也实现了科研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逻辑与教育价值的内在统一。

社会回馈:科研服务现实,实践反哺育人

高校科研成果服务课堂教学、回应社会关切、支撑国家战略,本质上是科研资源向公共价值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术不仅“走出去”服务社会,更“带回来”现实素材、问题导向与政策经验,从而反哺课程设计、拓展育人路径,形成“研究—服务—教学”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西南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团队主动深入民族地区、乡镇村落,通过学术与实践的互动,实现“知识生成”与“认同建构”的协同并进,把育人落实在国家战略中。

科研服务实践,以问题导向开展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在科研教学中遵循联结社会实际、服务民族地区、推动共同认同的实践路径。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生产与教学组织的双重承担者,应以问题为牵引,将科研成果融入国际治理、文化建设与制度优化之中,再回馈课堂教学与课程内容设计。

在推进科研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团队鼓励教师与民族地区基层建立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组建包含教师与本科、硕士、博士各级学生的“专家服务团”“支教团”等定期赴地方开展支教、政策咨询、社会调查与文化宣讲等活动。在对接地方需求的同时,也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文献收集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中的具体问题转化为学术研究中的理论命题。

学生深度参与,以第二课堂深化认知。在科研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生的深度参与不仅拓展了教学外延,也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第二课堂”。西南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设田野调查课程,鼓励学生前往民族地区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团队将田野调查、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场域中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在观察、参与和反思中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的内在转化。

例如组织学生前往重庆彭水、浙江景宁、云南昌宁等地,围绕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文化交融、红色记忆挖掘等现实议题开展系列调研实践。学生以调研小组形式深入村寨社区,对基层干部、文化传承人、普通群众展开观察与深度访谈,直面民族地区的真实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深化“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理念,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理解,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抽象理念到内在信念的价值转变。

参考文献

[1]崔舒怡,严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4).

[2]陈永亮.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全景式”教学法探析[J],民族论坛,2017(06).

 本文系重庆市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新文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批准号:241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汪尹蓓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永亮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单笑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