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张欣冉 夏馨)“2005年亚太市长峰会开幕式上,我们将唢呐与电子音效融合,让41国代表为之震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传承人刘道荣目光炯炯,话音铿锵,向来访的青年学子讲述这项传承五百年的民间艺术如何从乡野走向世界。他说,要守住这门老手艺的根,更要让它的声音传得更远。
聆听这段故事的,是来自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团队的年轻学子。连续三年,这群心怀热血的青年利用假期深入重庆綦江的村落街巷,以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唤醒记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青春的活力。
“官方文献虽能记录史实,却难以承载非遗传承中的温度与细节。”团队指导教师陈小雨道出了此次行动的意义。为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队员们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以镜头和文字为匠人匠心建档存证。三年间,他们走访30余位传承人,累计整理34万字访谈手稿、拍摄2700余张照片,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掀开斑驳的木箱,托起手绣戏服,石壕杨戏传承人徐兴科如数家珍:“这一针一线、一笔一画,都是我们亲手完成的。”说罢他即兴演示杨戏开场,将祈福纳吉的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一边细致记录动作轨迹,一边聆听背后的故事,厚重的历史、鲜活的技艺与传承人的真挚情感,在他们的笔下凝成非遗传承的“源代码”。
“来,像这样把宣纸铺平,蘸墨要轻要匀……”在綦江文龙街道社区活动中心,队员们正手把手教孩子们用自制材料包制作版画拓片。墨汁沾了满手,孩子们却笑得格外灿烂。六岁的孩子举着自己拓印的“福”字奔向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做的非遗!”
为了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团队把课堂搬进社区与乡间,开展能听能动手的“非遗体验课”。在社区活动中心,大人小孩围坐一堂,兴致勃勃地体验非遗技艺。灵动的“喜鹊登梅”窗花、憨态可掬的泥塑小动物在指尖诞生,现场穿插的“非遗知识猜猜看”互动游戏,引得笑声此起彼伏。
在乡间的晒谷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思政课”将非遗与农耕文化巧妙融合。老艺人领唱起悠扬的綦江民歌,学生用农民版画再现村民劳作场景,乡亲们在队员指导下学做传统布艺饰品,掌声与欢笑声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
三年来,团队累计开展非遗课堂20余场,足迹遍布8个社区、6个村落。书本上遥远的“非遗”二字,化作一件件亲手完成的作品、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变得可触可感、生动鲜活。
更令人期待的是,“线上博物馆”正在团队的规划中逐渐成形。“我们将依托新媒体平台,系统化、专题化呈现采集到的非遗知识、传承人故事和代表作品。”团队负责人描绘着未来蓝图,“要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制作有趣、易懂的内容,让非遗故事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