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某学员队在长沙校区三号院举办了一次“强基计划五周年汇报展”,展示学校强基计划班(以下简称“强基班”)成立5年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5年间,该校有近300名学员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强基班。5年来,该校强基班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实行“全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致力于将一批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培养成投身基础学科、献身国防事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研贯通,系统培育
刚入学时,强基班2022级学员齐雨泽在复杂数理课程上有些吃力,强基班为他配备了导师,导师带着他从拆解基础理论模型做起,一次次推导、验证,锻炼他的学术能力。入校3年来,齐雨泽主持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得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和校级“学习标兵”等荣誉。
“齐雨泽的成长,正是强基计划通过科教融汇培养高质量数学物理人才的一个生动案例。”学员队干部介绍。该校强基班遵循“3+1+X”本研衔接的创新培养模式,“3”代表数学、物理学专业本科基础学习的3年时光,“1”则是本研衔接阶段的1年培养期,“X”表示通过转段进入研究生阶段,基本学制按学校研究生培养要求执行,确保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的延续性与衔接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涵盖学术能力锻造、心理素质培育与综合素质提升的系统化工程。
5年以来,该校强基班在大学计算、大学物理等科目的成绩都较为突出,政治理论课程的成绩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2021级、2022级军事理论课程平均成绩均位列地方生学员队前列。在转段方面,已经毕业的两届强基班学员的转段比例均超过85%,上研比例均超过90%。
导师领航,深耕学术
去年7月,强基班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三本科生宋怀源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国际研学活动。在研学期间,宋怀源参与的某项目中,项目组成员涵盖不同国籍、不同年级,他们克服语言交流的难关,相互协作,成功完成了项目任务。研学归来后,他总结吸收海外高校团队任务协作的经验,与两位对算法设计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建了竞赛互助小组,并获得了第十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C/C++程序设计大学A组一等奖。
为夯实基础学科人才培育根基,国防科技大学强基班全面推行全程导师制。导师团队不仅涵盖数学领域的领军人才,更广泛吸纳了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多领域杰出人才,形成了跨学科、多领域协同的指导力量——通过不同专业方向的顶尖学者联袂赋能,为强基班学子提供全方位的学术引领与成长支撑。
强基班在努力营造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将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学术素养的重要抓手,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5年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58项:国际级奖项59项(金奖、一等奖12项),国家级奖项64项,省部级奖项235项。
思想引领,热血逐梦
强基班2025届毕业生石育锟,放弃转段直博资格,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攻读硕士研究生,且凭借过硬综合素质成功争取到硕博连读资格。他说:“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我长期以来的理想终于得以实现。”
在强基班的培养体系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相结合,为学员的成长注入了“为国铸器”的精神内核。强基班构建起了“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培育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将红色基因培育纳入强基计划整体规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员在专业课上结合学科发展史中科学家的爱国事迹,梳理知识脉络;在日常管理层面,学员大队组织学员前往毛泽东故居等革命旧址感悟初心使命,依托“红色观影+主题研讨”模式,以《觉醒年代》《三湾,那一夜》等影像为切口,结合学科特点探讨“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等时代命题。
2024级学员湛文泽林深受红色教育的感染与熏陶。平日里,他的行为举止处处向军人看齐。起床号还没响,他的被子已经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队列行进中的呼号与步伐,严格遵循标准,一丝不苟。作为区队长,他还将这种军人般的作风融入到对队内事务的管理中。在他的带动下,班级里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该校强基班已有罗雨欣、于正泓、贾源源、孟宪磊等23名学子穿上军装,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防建设的伟大事业。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何昊 孙雪 魏晨宇)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