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师会被淘汰吗?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孙玉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这几年生成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教师的巨大潜能。

仅就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很多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都具备了基本的教学功能,允许学生就几乎所有知识领域的问题发问,并能耐心、全面、基本准确地作答;个别优秀的产品还能从一系列提问过程中动态分析出提问者的水平和提问动机,给予个性化的回答,直到发问者满意为止;多数人工智能大模型还可以就相关内容提供更宽广的背景知识,列举恰当的例子,出更多的练习题,甚至针对难懂的知识还会运用比喻等“教学”手段,让知识的学习更生动、高效、牢固;而基于这些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出来的专业教学、学习软件,就更接近专职教师的功能了,比如某些外语学习软件就可以一对一的方式与学习者进行对话练习,感觉与真人对话无异,还能边对话边纠正各种语言问题,甚至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制订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督促学习者。仅就知识传授的能力而言,个人以为这些人工智能都基本达到了教师的水准;而就其知识储备的数量、知识调用的速度、724小时待命的状态、可以一对一永远答问不厌其烦的态度,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与之抗衡。尽管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有一些“幻觉”的问题,知识会有出错的概率,但人类教师也有犯错的可能,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人工智能“幻觉”的问题终将会被克服。

更可怕的是,上述这一切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人工智能还在日新月异进步,其能力还在不断提升,很多业界人士估计,在不远的将来,比如510年后,我们就将迎来通用人工智能的诞生,甚至会超越人类的智能水平。在这些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结合一些专门设备,比如已具雏形的人形机器人、AR设备以及未来的物联网,专职的人工智能教师一定会出现,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也一定会比今天高出很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类智力的进化已经基本停止了,我们这些人类教师的水平很难再有革命式的进步空间,我们拿什么与未来的人工智能竞争教师职位?未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脑是人最根本的特长,机器早晚会像人类一样思考,那时我们人类还需要思考吗?没有了思考特长的人类还能守得住几个行业的职位?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是会像多数行业一样,注定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呢?

我认为不会,教师很可能会是少数一些未来不能被替代的职业之一。

首先,机器无法替代情感共鸣者的角色。作为同一物种的生物,我们才是最能理解学生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语言来相互观察、相互影响。人类学习过程的底层原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机器学习,渗透的深层情感因素远远超越了生化反应可描述的范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焦虑、自卑、沮丧、开心、成就感……这些复杂的情感都只能由同一物种的人来理解,并需要这些过来人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帮助。

其次,教育还是全人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些道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讲清楚,但人与人交往的尺度、伦理观念的具体施行、待人接物的技巧、社会化过程中的言行细节,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具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没有承担过人类现实社会角色的人工智能产品,哪怕是拥有了极其逼真的人类身形后,也很难承担这个榜样的角色。

最后,创造性思维也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软肋。这是一种深度思考、反复审核、辨别判断的过程,并要产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强调独立性、个人化的思维,指向思维个体的价值取舍、思维个体的独特视角、智慧的独特打磨以及知行合一后的最终产出结果的独特性。浩如烟海的人类交流的各种语料是帮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成长的营养,尽管丰富但也限制了它的个性无限延伸,人工智能没有了个性化的经历和态度,也就没有了思维的独特视角,进而缺乏了创造性思维的最底层必要条件。人类教师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独特性,能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去学习,并能帮助学生制订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最终产生只属于他自己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或许就能认识到该如何与未来的人工智能竞争教师职位了。未来,我们人类教师大概率将会与人工智能成为教育教学的协作者。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刻意锻炼打磨自己的一些基本素养和能力。

一是提升与学生的共情能力以及心理支持能力。今天我们的主要角色还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要想办法让知识传授得更加有趣、高效,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做这些事,但未来人工智能会把这些工作的大部分承担过去。那时,我们更要成为班级中善于察言观色的人,我们要有捕捉学生各种微表情和行为细节的能力,学生的一个皱眉或是在抓自己的头皮,这或许就代表着学生遇到了难处,我们是该及时出手还是让他再多思考一会儿,何时才是出手相助的最佳时机,今天我们就是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我们是学生情感、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支持者,未来只有人类教师才能让课堂更有人味,如果没有人类教师的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变成情感的沙漠。

二是提升自己言行的影响力。注意自己待人接物行为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这包括自己行为的正直和公正性、友爱之情的表达方式、与人交往的界限感和分寸,还有善良、诚实等品质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多数教师都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我们的行为也时刻都在学生仔细观察的视线中。儿童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园、在班级,社会化的初始化过程也是在这里,而教师就是掌控这个过程的最重要因素,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未来,教师这方面的角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无法替代的。

三是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和维护者。这项工作今天就可以着手。首先,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来自教学的包容性,要给予学生思维更多的空间,鼓励他们找寻只属于自己的答案,尽管可能与标准答案有差距,但也要表彰这样的探索过程,鼓励多角度看问题和质疑。其次,不放过任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尽管今天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时间很宝贵,最高效的教学是直接把知识简单地“抛”给学生,但我们依然还要尽可能保证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保持自己的创造性,鼓励自己找到更多的教学新点子,注重教学生成,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出表率。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替代教师承担知识的一般性传授工作,它可能也会诞生出很多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人类教师将要承担起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工作,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寻找独特的方法认识这个世界,创造出更新的价值。

人是复杂的,短期内人工智能可以在智能上超越人的水平,但它们无法复制人的全部思想和价值;同时,教育的作用和目标也是复杂的、多元的,这就决定了未来人工智能很难替代教师的职业。为此,我们要做好基本素养上的准备。

孙玉柱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12期,原文标题为《如何与未来的人工智能竞争教师职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