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西大学学生用科技解码三晋文明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张商珉 张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商珉 通讯员 张颖)从长城烽燧到盐湖畦田、从《山海经》秘境到红色木刻刀锋……近日,山西大学一群年轻的学生背起行囊,在三晋大地的行走中感悟文化魅力、汲取成长力量。

在悬空寺,学生们蹲在木构节点旁反复观察,用3D打印技术复刻微型构件,对比现代复合材料与传统木材的承重差异,记录不同环境下的老化速度。这是山西大学“晋脉代码”通识游学课程的实践场景。“晋脉代码”是学校开展的通识游学课程之一,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将每处文化遗产转化为待解的“代码片段”,学生们则化身传统文化的解码者。

在雁门关,学生结合军事防御体系与地理数据,破解“关城选址的军事算法”;在应县木塔,通过拆解斗拱结构与力学原理,推导“古代建筑的稳定代码”;在大同博物馆,对照不同时期文物的纹饰演变,破译“民族融合的文化密码”。

“我们将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视为一串可拆解、可解读、可续写的‘活代码’,通过‘实证探究+跨界解码+古今对话’的创新模式,促进学科融合,学以致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晋脉代码”课程负责人李雪莲告诉记者。

跨专业融合是课程的另一重亮色。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历史+科技+艺术”的解码矩阵。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保护木质结构,借助微生物环境调节方法引入虫害天敌。”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李政韬在屏幕上则展示了他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古建年代变迁图谱。

“我有意将不同专业学员编入一组,促使大家以‘非专业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领域。弥补了文科生不懂代码,理科生不懂文化的割裂。”指导老师高嘉伟说。

“在这里,每一次实地考察都是一次代码读取,每一场跨界讨论都是一次算法优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虎表示。

据悉,山西大学通识游学课程自2024年开始,便以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2025年,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至8门,涵盖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多个通识领域,构建了“校本部(理论奠基)—实践基地(技能淬炼)—文化现场(认知升华)”三级空间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