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基于留苏口述史的“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丁研 刘彦青 陈东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是其中重要一环。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在规模与结构上均取得显著提升,但在生源质量、课程内容、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培养过程监管、培养效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尚未形成彰显特色的“留学中国”品牌效应。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苏联”工程对于提升新时代“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51年至1965年间,我国派往苏联的约3万名各类学习人员,归国后在科技、教育、文化、农业、交通、地质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挖掘北京交通大学3位公派留苏教授的口述史,剖析留苏学生“获得感”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路径重构,提出基于历史经验的创新策略,助力来华留学生成长成才,做优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磁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教育动能。


image.png

留苏口述史:鲜活的个体生命感受

口述史作为一种口头的、有声的历史,捕捉了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珍贵记忆与生活轨迹。它融合社会史、文化史与生命史等多重视角,深刻展现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独特生命体验。本文所依据的口述史资料,源自对以下3位教授的深度访谈。

张树京:由学者转型为校长的留苏精英。1933年出生,1953年于哈尔滨铁道学院电信工程系电信系毕业后到北京铁道学院任教。1958年至1962年赴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现为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学习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张树京教授口述经验丰富,叙事逻辑严密,言辞流畅;内容安排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袁保宗:纯学者型留苏代表。1932年出生,1953年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至1960年赴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电信系科学技术专业学习,获副博士学位。北京交通大学铁道运输自动化和通信、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和信号处理等3个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袁保宗教授叙事严谨稳重,留苏记忆深刻,有叙事,有思考。

李金纨:记忆渐褪的留苏教授。1954年至1959年留苏,就读铁路经济与组织专业,回国后到北京交通大学任教。因年龄与健康原因,李教授对留苏时期的故事已大多遗忘,不愿多提,尤其是学术部分更是绝口不提,仅愿谈及生活片段。即便如此,这些记忆也是零碎而模糊的。然而,她对特定情节的记忆却异常鲜明,这份独特的情感色彩,使得她的口述史尤为动人。

口述史文稿以对3位教授的访谈录音为素材,经过转写、整理以及被访谈者本人的审阅与修订而成,约1.7万字,主要涵盖公派留学的背景、留学期间个人生活观察与感受,以及留学经历对受访者的人生产生的深远影响。3位教授留学经历各具特色,但皆于苏联收获了良好的体验与丰盈的获得感。

历史镜鉴:留苏学子“获得感”的四个密码

师者双翼:学术导航与文化启蒙。苏联教师所提供的“学术+文化”双重引领,是留苏学生获得感的核心源泉。袁保宗教授至今仍记得,他的导师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教导方式,不仅加深了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培养了他的学术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袁教授回忆说:

“导师对我们非常严格。我们讲,他听,最重要的是要求讲得很清楚。他要求我:在汇报时,你要把我当成你的妈妈,你妈妈不懂什么专业,你讲到要让妈妈也能听懂,这就合适了。不是我怎么说你就怎么说,你弄懂以后讲给我听,讲给我听的时候,我像老百姓一样,随便一听就能听懂了。懂了以后知道复杂的地方在哪里,这才算是讲明白了。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后来,我跟研究生讲的时候也经常用这个思想。”

除了学术引路人,苏联教师还扮演着文化摆渡者的角色。袁保宗教授讲道:

“有一个外语教师我印象比较深,她是最典型的授课老师,在她自己的办公室,我们五六个留学生围一圈,她认真的态度像慈母,把我们当成她的孩子一样,当时她50多岁。给我们讲课本、讲苏联风俗习惯,等于是文化传授,无所不传,交流的环节对留学生的影响比较深,对苏联的好印象就是从她这里得到的。”

反思构建:研究型学习的内化作用。除了教师的引导,留学人员普遍受益于研究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反思与感悟,并将其内化。张树京教授认为,自己留苏4年最大的收获是在各种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袁保宗教授则从自己的实验经历中收获了一生难忘的感悟。他回忆说:

“晶体管触发器在短脉冲触发下,产生脉冲的宽度应该是不变的。教科书都是这么说的,但我就是做不出来,做出来的是变化的。我就问很多教这门课的人,回答都是‘这不简单,就应该是不变的。你再试试’。最后还是我自己琢磨呀琢磨,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满足一个条件,进去的激励脉冲本身要非常窄,要比由它产生的响应脉冲短很多;刺激就是刺激,响应就是响应。纯粹是因为激励脉冲宽了会影响它自己的响应脉冲。这个道理挺简单,所有的教科书都没有讲这个条件。所以,我得出一个概念:书上的东西抄来抄去,不经过本人实验的不是真正的知识。要变成真正的知识就要靠本人实践,这个印象也是非常深的。这些都是我学习中一生难忘的。”

科学沃土:名校精神的无声滋养。苏联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术氛围浓厚,对留学人员产生了无形而深远的影响。张树京教授对他留学就读的大学赞誉有加:

“我所就读的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教授曾经在这里工作过,至今还保留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学校建于1809年,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已培养出无数的工程技术人才,是苏联铁路建设人才的摇篮。校内著名教授云集,还有多名苏联科学院院士任教,在我一生的成长道路上能够受到苏联名校的教育和熏陶是我一生的幸运。”

此外,张树京还提到,苏联的学术规范和科研流程,包括论文撰写、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等方面的标准化操作,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院的历史传统以门捷列夫实验室等具象化形式呈现,学术权威以著名教授云集之态集群化展现,治学风尚则通过标准化操作等制度化方式得以传承,这三者共同构筑了“传统-人物-制度”的稳固三角组合,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留学生的心田。

人文关怀:跨越国界的亲情网络。最后,3位留苏教授在异国他乡获得的人文关怀,也是留苏积极体验的重要来源。在3位教授的口述史中,“母亲”的形象频繁出现,她可能是教师,也可能是素未谋面的朋友。张树京教授回忆说,俄语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儿女那样,在文字语言上帮助中国同学修改论文,直到满意为止。袁保宗教授也将自己的外语老师形容为“慈母”。李金纨教授在留苏回国半个多世纪之后,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俄罗斯母亲”。根据李金纨教授所述,这位“俄罗斯母亲”其实是她当时的同桌柳达·芭苕夫喀娜的母亲。柳达见同桌因为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家书而情绪低落,就请自己的母亲以母亲对女儿的口吻,给同桌写了一封信,表达思念与祝福。此后,柳达的母亲还亲手为“中国女儿”绣过一张俄罗斯风格的桌布。对于这位“俄罗斯母亲”,李金纨教授这样说:

“从此,那封慈母家书让我视她为俄罗斯母亲,她也视我为她的中国女儿。我们的母女情,陪伴、安慰了我的整个留苏岁月。留苏5年所收获的知识早已不记得了,但收获的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母亲的友爱,却终生陪伴着我。”

路径重构:基于历史经验的创新策略

构建“学术导师+文化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学术+文化”双核融会品牌。前文的口述史分析表明,教师学术指导与文化传播并重,是留学生获得感的核心源泉。鉴于此,应将留学生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优化置于战略高度,精心遴选不仅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卓越科研能力,而且深谙中国文化精髓、具备强大文化传播力的教师,担任留学生的学术与文化领路人。对于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除学术导师外,可为其配备文化导师,构建“学术导师+文化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以同步提升留学生的学术造诣与中国文化认知。

开发研究导向型培养方案,打造“学研贯通”科研领军品牌。汲取苏联的留学生教育之精髓,采用研究导向型培养方案,重构课程矩阵,广泛使用课题制教学模式,将培养重心聚焦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通过“提问-探究-验证-反思”的螺旋上升式学习路径,不仅授予并助其内化高效的学习策略与技能,更促进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构建来华留学生学术共同体平台,打造科研支持网络,为留学生未来的科研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营造浓郁学术环境,培育“学术浸润”精神滋养品牌。苏联高校所营造的深厚学术氛围曾对留学人员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亦应以此为鉴,积极构建“传统-人物-制度”的三角支撑体系,培植并维系浓郁的学术环境。将高校的学术基因和学术传统具象化,如将校史资源转化为VR/AR形式的学术文化体验模块,让来华留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魅力。同时,积极向来华留学生介绍本校“学术明星”,通过名师工作坊等形式树立学术标杆,打造独特的学术文化符号。将学术参与度纳入留学生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实行“学术活动积分制”,激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

建立跨文化适应支持系统,塑造“心灵港湾”情感支持品牌。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对于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至关重要。因此,应全力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感支持与关怀,构建起包含教师、同学、社区成员、专业人员等在内的多层次支持网络。从基础层的个体心理咨询,到中间层的专业辅导团队,再到应用层的跨文化交际工作坊,乃至拓展层的社会实践平台,全方位满足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情感需求。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增强他们对中国的积极印象,从而培养出知华、友华、爱华的交流使者。

综上,应以“学术导师+文化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引擎,通过研究型培养方案实现认知升级,依托学术生态促成潜移默化,最终通过文化适应服务达成情感维系,全面打造“学术与文化”双核融会、“学研一体”科研领军、“学术浸润”精神滋养、“心灵港湾”情感支持四位一体的“留学中国”品牌,持续完善具有中国气质、世界水平的留学教育体系。(作者丁研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彦青系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陈东风系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心理咨询室原主任。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文化研究课题[whyj2022-2]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9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