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全面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施剑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施剑松)2025年秋季学期,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这是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标志着首都基础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方面迈出系统性、标志性步伐。

微信图片_20250912142010.jpg

北京日坛中学,AI体验活动中,机器人球员与人类守门员对抗。蔡赫 摄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北京市坚持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典型场景应用切入,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今年3月,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教学、支撑、师资、应用、推广”等六大体系,搭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四梁八柱。今年6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从课程定位、内容体系到实施路径,为各区各校提供了清晰的“施工图”。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既是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担当。我们要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培养既懂技术、又明伦理的未来公民,为国家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火种。”

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北京市形成了“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课程资源方面,上线的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覆盖全学段,每套包含15分钟左右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及学生自主学习三类场景需求,搭建了AI“课程超市”和“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

教学实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游戏互动等生活化场景启蒙兴趣;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模型训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自身的学习生活;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培养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及跨学科创新能力。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价值观。

课程评价采用“学段差异化、方法多元化、主体协同化”模式,小学侧重基础认知评估,初中关注问题解决能力,高中聚焦综合实践创新,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为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北京市成立了由55人组成的首届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以发挥高端智库的支撑作用。今年7月,北京市教委还启动了“百千种子计划”暑期实训,培训首批130余名骨干教师。北京全面实施“城乡结对”计划,组织中心城区、在京高校、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对10个远郊区进行“组团式”帮扶。

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北京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放实验室、体验馆等资源,构建“教联体”协同育人模式。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反馈迭代更新;开展应用示范校评选和优秀案例推广,形成可复制经验;深化“京娃”系列智能体研发,拓展“AI+教育”应用场景。“我们将以首批课程资源为起点,力争将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全国标杆,真正让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位师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他说。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