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湖南长沙,空气中仍然带着灼人的温度。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3号院队列训练场上,研究生新学员刘春生的面庞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他的目光始终坚定,笑容依然灿烂。
很难想象眼前的他,履历如此让人惊艳:连续4年专业排名第一、蝉联国家奖学金、连续4年获评学校优秀学员和学习标兵、多门专业课程成绩接近满分,先后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不仅是刘春生无数个清晨最早亮起台灯埋首书卷的刻苦剪影,更是一个少年对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守与追求——携笔从戎,强军报国。
“四年大学,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食堂里,刘春生系着半旧围裙,手持长柄大勺,动作麻利地将土豆烧肉、番茄炒蛋均匀分入学生们的餐盘。他准确地叫出前来打饭学生的名字,顺手给食量大的男生加半勺饭。这是6年前经常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食堂的画面,为节省开支,刘春生主动到学校食堂帮忙打杂,以此减免伙食费。
刘春生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诸市镇的一个贫寒家庭。昏暗的屋子里最醒目的是贴满整面墙的奖状——那是这个家庭最珍贵的装饰。书桌上的台灯总是亮到深夜,映照着少年伏案苦读的身影。
被疫情影响的那段时光,刘春生白天到地里干农活,晚上只能开2倍速上网课,每天只睡4个小时,但他的成绩仍稳居全班第一。
2021年高考,刘春生以优异成绩被国防科大无军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他的双胞胎哥哥也被河南一所高校录取。面对两份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喜悦与压力,刘春生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大学4年所有费用自理,并主动分担哥哥的学费和生活费。
“我当时以为他开玩笑,没想到他真的做到了。”哥哥刘春明红着眼眶说,“4年大学,春生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反而承担了我的学费和生活费。”
高中毕业后的每一年,刘春生都只给自己留7天假期,其余的时间都在勤工俭学。大学4年间,刘春生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不仅负担了自己和哥哥的大学费用,还攒下了20万元。这笔钱的大部分,他转给了父母,用于改善生活。
“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在采访刘春生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被他爽朗的笑容所触动,儿时的农活、学习的压力都被他一笑带过。
进入国防科大之后,刘春生从未停止奋斗的脚步。课堂上,他永远抢占第一排座位,积极与每名教员互动,决不让任何一门课“冷场”。有两次刘春生因病缺席不同的课程,两门课的教员不约而同地觉得,课堂上似乎缺少了一种特殊的“磁场”——那种总能适时响起、与教员思维共鸣的应答声,那种低头记录时带动周围一片纸笔沙沙声的专注力。
“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在大学里,刘春生是公认的“助人模范”。每到期末备考阶段,他都会为同学组织答疑和串讲。即使是在概率论考试当天早上,他还在为同学补课。
“那天是概率论期末考试日,早上7点,刘春生就在教室帮我们复习。”同班同学回忆说,“他一套题一套题地讲解,完全忘了自己也要考试。我们说你别讲了,快去准备吧,他却说‘教你们就是最好的复习’。”
那场考试,刘春生依然获得了99分的高分。
“春生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的笔记是全班传阅的‘宝典’。”本科队干部杨阳介绍说,刘春生自发组织“学习帮扶小组”,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他说军校讲究集体作战,不能落下一个人。”
“四年的每一个清晨与深夜,都是为了穿上军装”
“我大学四年的每一个清晨与深夜,都是为了此刻能穿上这身军装。”当国防科大“人才特区”政策公布,得知获得保研资格即可参军入伍时,刘春生翻开那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在密密麻麻的公式笔记间,郑重地写下8个字——携笔从戎,强军报国。
新冠疫情肆虐之际,陈薇院士身披戎装、挺身而出的身影深深烙进了刘春生的心底。梦想的种子,在那一刻便破土而生。
2024年保研季,机遇如潮水般向刘春生涌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亲自发来消息:“春生,系统已经开放,抓紧报名!”与此同时,浙江大学的夏令营为他颁发了“优秀营员”证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导师团队也抛出了直博邀请。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刘春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防科大的前沿交叉学科学院。他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这里是我军旅梦开始的地方,也将是我强军报国之路的新起点,我希望以后能在部队一直干,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强军事业等不起慢不得,只有在军校这座大熔炉里淬火,才能尽早打上军人的烙印。”他指着训练场上的军人学员,“你看,这种令行禁止的作风、这种雷厉风行的气质,不是书本上能学来的。我想尽快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站在围墙外等待。”
春生何处?携笔从戎向国防——这是他的人生答案。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阳锡叶 欧阳大名 黄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