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南湘潭创新“校园餐”管理——

让孩子们吃得更安全、更营养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阳锡叶 鲁婷 吴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新学期开学已近一个月,湖南省湘潭市直学校的食堂大宗食材供应链条已顺利完成改造升级。依据开学前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公示结果,14家中标供应商(含10家综合类、4家粮油类)正通过“湘潭市中小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平台”,为全市22所市直学校(幼儿园)提供安全、优质的食材供应。

这一重要进展的背后,是湘潭市近期出台的《湘潭市加强中小学“校园餐”管理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和《湘潭市市直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大宗食材采购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落地实施,让学生真正吃上“阳光餐”“放心餐”“营养餐”。

“让学生吃到最实惠、最安全、最高质的菜品”

截至今年5月,湘潭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食堂839家,日均服务35万余名师生。此前,各县(市)区及市直中小学校食堂大多为自主经营,大宗食材采购采取“学校自主招投标、教育主管部门全链条监管”的模式。

传统模式下,学校自主采购规模小、市场议价能力弱,食材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存在漏洞。“为破解现实痛点,我们创新采购方式,引入‘机器管招投标’模式,搭建‘湘潭市中小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平台’,实现需求发布、供应商竞标、食材验收、资金收支全流程线上操作,有效杜绝了人为干预。”湘潭市教育局勤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今年首次招标中,共有38家供应商参与竞争。项目评标改变以往由评标专家全权评分的模式,采用“标书评分(60%)+实地考评(40%)”模式。考核期间,专家评审组历经34小时完成了标书评标工作,跨部门团队开展了现场考评,纪检部门则全程进行摄像监督。值得一提的是,外地专家的占比达到了85%,有效规避了地域因素的干扰。

经过严格评审,湘潭市教育局勤管办最终与中标供应商签订年度框架协议。各学校每周通过“湘潭市中小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平台”发起采购食材需求,供应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报价。平台通过“报价分(40%)+原始投标得分(10%)+学校评价分(30%)+质检凭证上传分(20%)”四维算法自动匹配最优供应商。同一供应商最多配送5所学校,每周动态竞价确保食材价格最优。

“这种模式既能有效解决食材供应商‘小散弱’问题,保证供应商的基本资质,又能通过集中采购和周期竞价机制,降低食材成本、节约经费。”湘潭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率先在市直学校试点,并将于2026年8月前向各县(市)区全面推广。

“让膳食经费的每一分落到实处”

“让膳食经费的每一分落到实处”是湘潭“校园餐”管理工作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新的管理模式下,由财政部门牵头,在指定银行开设专项资金监管账户,所有膳食经费均由该统一账户开支,确保每一笔资金专款专用,学校不经手资金。这一变革从根本上切断了可能存在的腐败链条,同时保障了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此外,湘潭市推广实行《中小学校学生食堂伙食费月成本核算公示表》,要求各校每月公示食材采购、人员工资、水电能耗等明细支出。《十条措施》中还明确指出,5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食材直接成本占比不低于75%,500人以下规模的不得低于70%。

针对部分小规模学校运营成本较高的难题,湘潭市重点建立了“校园餐”公办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精准补贴机制: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按就餐人数实行分级补贴,具体标准为100人及以下学校每月补贴2000元,101至200人学校每月补贴1300元,补贴资金按月支付,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

“为‘舌尖上的安全’打造多重监管”

近年来,湘潭市积极以科技手段提升“校园餐”管理效能,全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监控硬件100%覆盖。

湘潭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底前将实现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AI智能抓拍违规行为并实时预警。同步上线“校园餐一码通”,家长可扫码查看当日菜单、食材溯源及检测报告,一键举报违规问题。

为深化协同监督,湘潭市教育局将推动学校成立中小学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每月随机抽查食堂台账、库存及卫生,抽查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评。推行“一品一码”溯源机制,学校每日上传食材采购、验收数据至智慧监管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各校将持续推行师生同餐制度,要求教职工与学生同食堂购餐、同标准付费。学校相关负责人轮流陪学生就餐,收集学生意见并做好记录,其中书记、校长每周陪餐不少于2次。

“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校园餐’管理体系,以‘让每一餐饭都安全、营养、暖心’为目标,让孩子们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更快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湘潭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鲁婷 吴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