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井冈山下“映山红”开——井冈山大学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甘甜 肖晓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清晨跟着古村的炊烟出门,傍晚踩着田埂的晚霞整理素材,这才是青年人该有的‘泥土味’。”谈及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实践经历,井冈山大学学生江连连的眼里满是光。

她口中的“泥土味”,正是井冈山大学“映山红”青年实干家项目的生动注脚:一群青年学子带着专业知识扎根基层,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成长蜕变,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从“分散服务”到“系统赋能”

“过去学生下乡多是‘短期突击’,要么找不到服务方向,要么成果留不下来。”学校团委书记肖晓回忆,项目启动前,校地合作常面临“需求不对接、保障不到位”的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境,校团委主动对接共青团中央“青年实干家计划”与江西省乡村振兴部署,将目光锁定在文旅推广、产业发展需求迫切的兴桥镇,以“战略承接+需求匹配”为核心,打造系统化实践平台。

前期筹备中,学校团委专班多次赴兴桥镇调研,与当地共同敲定“八个一”硬核保障:从解决1个床位、提供1个工位,到保障1日餐食、匹配1位导师,再到对接1个项目、落实全程保险,全方位解除学生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校地协同”管理体系同步落地——寒暑假由接收单位主导日常管理,课余服务需履行学校立项审批,双方定期沟通学生行程与工作进展,让实践从“松散自由”变为“全程可控”。

“有了固定工位和导师指导,我不再是‘走马观花’的志愿者,而是能真正参与地方工作的‘实干家’。”行政管理专业的朱家兴,至今记得刚到兴桥镇时的惊喜——镇里为他安排了党建工作导师,还专门腾出办公室供他整理资料、打磨项目方案。

在“干实事”中练就真本领

在兴桥镇钓源古村,刘亦然的“36景”文旅项目曾一度陷入瓶颈——古村景点分散,如何让游客记住特色?她带着“脚要实”的要求,每天穿梭在古巷里,走访十余位村民收集传说故事,最终提炼出“钓源36景”主题脉络,并设计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如今,这份手册已成为当地文旅推广的核心素材,不少游客循着“36景”打卡,村民们笑着说:“年轻人一来,我们古村的名气都大了!”

同样在一线“啃硬骨头”的,还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金子恒。接到“十园共兴”产业调研任务后,他顶着烈日走访镇上十个农业产业园,白天记录种植数据、访谈农户,晚上在工位上整理资料、制作分析图表。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不仅为镇里制定产业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还提出“短视频推广农产品”的建议。后来,他牵头组建剪辑小组,为农户拍摄西瓜、哈密瓜种植过程短视频,单条视频在本地平台播放量超5000次,直接带动农产品订单增长。

“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到了基层才知道,‘手要实’就是遇到问题不躲,‘心要实’就是做一件成一件。”洪田华在哈密瓜基地调研时,发现农户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品种滞销。他反复对比近三年销售数据,结合气候条件提出“错峰种植”建议,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次年就实现了增收。

青春动能激活乡村振兴

首批6名实践生的扎根实干,交出了“学生成长、地方发展、校地共赢”的3张亮眼答卷。

对兴桥镇来说,这群青年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发展新动能。文旅方面,“钓源365日签”“36景”线上传播引发游客咨询热潮,2025年暑期钓源古村游客量同比增长30%;产业治理上,“十园共兴”报告、哈密瓜种植数据,为镇里优化产业布局、帮助农户增收提供了关键支撑;基层党建中,朱家兴协助策划的“七一”主题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基层组织更有活力。

而校地合作,则实现了从“单次志愿服务”到“长期实岗+成果落地”的模式升级。实践生带回的“古村保护建议”,被纳入学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设置更贴近基层需求。如今,第二批实践生已接过接力棒,井冈山下的“映山红”正开得愈发绚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甘甜 通讯员 肖晓)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