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杨子旭 王依婷)一项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调研显示,行业隐私安全正面临法律界定模糊、治理体系待完善、核心技术待突破三大核心挑战,为产业健康发展敲响警钟。近日,针对痛点问题,湖北大学相关技术团队提出“法律+治理+技术”三维解决方案。
调研发现,当前智能网联汽车隐私安全问题集中于三方面:在法律层面,现行法规对事故责任认定标准不清晰,数据权属划分及跨境数据流动监管存在明显空白;在公共治理层面,数据边界界定模糊导致企业易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用户难以区分个人隐私数据与公共数据,同时政府监管存在职责交叉、技术与资源储备不足等问题;在技术层面,传统加密算法易影响车辆运行性能,脱敏技术在复杂行车环境下效果欠佳,跨环节技术协同性差成为突出短板。
在湖北大学学生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在法律维度,他们建议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专项法律框架,明确数据所有权归属与车企主体责任,创新性引入“过错推定”原则以降低用户维权门槛,并强化跨境数据流动全流程监管;在公共治理维度,他们倡导建立数据分级授权模式,保障用户对个人数据的知情权与控制权,同时推动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参与的协同监管体系;在技术维度,他们建议重点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集中攻关高性能加密、复杂场景脱敏等关键技术,破解技术瓶颈。
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已将技术方案落地转化,成功研发“复杂场景下车牌和人脸敏感信息脱敏与恢复系统”。该系统可在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同时,满足交通执法等场景的数据使用需求,实现“保护”与“应用”的精准平衡。目前,相关技术已斩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