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区课堂有了“上海味道”——江西省万安县教育优质均衡“落地记”

发布时间:2025-10-28 作者:徐光明 王锋旗 衷计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一节普通的数学课变得有些不一样。日前,当万安县实验小学教师刘静园抛出如何统计万安脐橙丰收情况的问题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用家乡的橙子学条形统计图,这既是万安县教师上海跟岗学来的项目化学习精髓,又是扎根本土的教学再造。

2025年,这个赣江之滨的山区小县,站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起点,在丁明年、黄建一等上海知青的热忱牵线下,与上海教育系统开启了多层次、宽领域、深融合的协作,通过一堂堂有“上海味道”的本地课堂,将上海的先进教育理念“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优质均衡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2025年3月,万安县16名小学骨干教师踏进上海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影子教师”生活。教师胡娟兰回忆起初的冲击:“我们听过很多‘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的概念,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直到看见上海的课堂,发现数学课可以是一场现实版的马拉松比赛路线图的设计,一篇语文课文《花钟》则可以变成一堂为学校设计花坛的项目化学习,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理念离我们并不遥远。”

万安教师们带着具体的任务清单,不仅要“看”,更要“做”。他们详细记录上海教师如何设计一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单”,参与备课组讨论“双减”后如何实现“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甚至要模拟执教。

在导师的鼓励下,胡娟兰结合观察所得与自身思考,设计了一堂以万安农民画文化为引子的“寻根传统文化,争做传统文化代言人”的语文课,为上海的学生和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

“那堂课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双向共创’。”胡娟兰说,“我不再是一个仰视者,而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者和创造者。上海的导师给了我框架和勇气,而我为课堂注入了万安的灵魂。”这种从“仰视”到“平视”的心态转变,是先进理念得以在万安“落地生根”的心理基石。

一场精彩的“本土化改造”在万安各校园悄然发生。在上海“设计思维”的启发下,芙蓉中心小学的美术课搬到了本地老艺人的竹编作坊。孩子们不仅要学习传统的竹编技艺,更要分组调研、设计一款符合现代审美的竹制文创产品。

根据上海的“项目化学习”,实验小学基于本土标志性文化建筑“万安大桥”“万安水电站”“万安古城墙”设计了“纸上建桥大师”“一滴水的能量之旅”“探古寻根古建筑”等课程,以夏令营的方式让抽象难懂的科学、人文知识演变成了生动的科学综合实践课,变得可触可感。

上海静安三小著名的“三声·五让”课堂范式,被万安教师巧妙地与本地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更具乡土活力的“共生课堂”。

上海的“灵动”加万安的“厚重”,课堂一下就活了。“上海的经验像一碗高汤,营养丰富,但直接喝可能水土不服。”参与改革的校长李平华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工作就是往里加入万安的物产与文化,把它变成一碗谁都能喝、而且爱喝的‘靓汤’。”

为确保协作不局限于几所“样板校”,万安与上海共同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学段、多层次的“教育协作网”。

以上海静安三小为龙头,与万安实验二小、弹前小学等组建了跨区域教研组,每周一次的线上联合备课已成常态。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与万安三所初中结对,聚焦“教学评一体化”和校本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订单式”帮扶。

上海嘉定一中、风华中学的专家团队定期为万安高中把脉问诊,量身定制特色发展方案,助力其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之路。

上海的优质资源源源不断流入万安各个学段。2025年9月,双方签署的《沪万教育友好结对协议》将定期互访、学生研学交流、资源共享等机制固定下来,使协作从依靠“人情纽带”转向依靠“制度保障”。

2025年10月,在万安实验二小的录播教室,一场特殊的“AI三师课堂”网络联合教研正在进行。主讲的是万安县实验二小的教师华婷,参与线上指导的不仅有江西财经大学的吴穹教授团队,更有上海静安三小和静安区和田路小学的名师团队。三地师生通过屏幕实时互动,共同探讨“AI赋能科学课堂”中人机协同及素养培养等难题。

万安实验二小副校长孙卉说,“过去,我们一年可能只有一两次机会请上海专家来指导。现在,我们随时可以在云端‘见面’,教研群里的一个问题,几分钟内就能得到上海同行的回应”。

“优质均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通过精准协作、系统推进来实现的。”万安县教体局局长郭建民总结道,“我们的实践证明,小县城同样可以办好大教育。关键在于,要有开放的姿态,把先进经验‘请进来’;更要有转化的智慧,让这些经验‘长出来’变成我们自己的‘血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王锋旗 衷计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