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列候鸟宛如灵动的精灵,优雅地掠过湛蓝的天际,它们背着“小背包”,于9月中旬自西伯利亚启程,一路振翅高飞,跨越广袤无垠的北半球,历经长途跋涉,最终抵达湖南的洞庭湖畔,开始诗意的越冬生活。
“最高时速117.9公里/小时,最高飞行高度2982米……它们已经平安到达洞庭湖,没有一只小天鹅受伤!”在湖南城市学院实验室的屏幕前,该校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周立波紧盯实时回传的数据和平安讯息,一颗悬着的心,终于稳稳地落了地。
小天鹅们所系的“小背包”,正是周立波博士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火柴盒大小、状如马鞍的卫星追踪设备。它们外形轻巧,最轻的仅为一枚一元硬币的六分之一大小,犹如野生鸟类的“运动手环”,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的限制,可以精准获取鸟儿飞行时的各类实时数据。
一直以来,野生动物卫星追踪行业在国内属于空白,追踪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且存在数据维度单一、小型动物适应差、通信盲区多、遥测规范不统一、系统整合难等问题。该校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博士和教授成立团队,11年寒来暑往,专注于野生动物卫星追踪技术研发、大数据服务和产品定制,建成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追踪大数据中心,保障野生动物追踪数据及相关敏感地理环境数据的信息安全。
“我们团队开发的产品可通过北斗、GSM、VHF、5G物联网、小卫星、自组网等方式进行信息传输,采用太阳能+蓄电池能源供应方案,续航时间可达5年以上;设备可防水、抗强紫外线,适应-40℃至70℃超宽温工作,基本适用于所有鸟类。”周立波介绍。
近日,该团队又成功研发出重量不到0.3克的蜂鸟追踪器,实现了对蜂鸟等小型鸟类的追踪与监测。该设备采用创新反向定位技术,体积小、重量轻,对候鸟影响极小,能采集位置、高度、速度等生理数据,标志着候鸟监测技术的重大进步。
“世界上最轻的鸟是蜂鸟,5到10克的蜂鸟是可以追踪的。全球鸟类种类有9000多种,现在基本上99%以上的鸟我们都可以追踪。”周立波说。
不仅是鸟类,团队也为海、陆、空野生动物卫星追踪提供了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并定型了50多款产品,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团队研发的追踪大数据平台更实现了鸟类经度、纬度、高度、时间、气象五维迁徙通道的精准监测,已监测300多个野生动物物种、2万多个野生动物个体。
“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周立波介绍,通过分析野生动物的各种数据,可以对动物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如预测禽流感的传播趋势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候鸟在什么时间段、什么位置,以什么速度经过天空,航空公司可以据此避开迁徙的鸟类。
在周立波的桌上摆放着一本书,首页就是他写的一首名为《致大自然的精灵》的诗作:“你不经意地轻歇,让我们有了一次宝贵而充满期待的相会,护着你的双翼,拥着你的身躯,只为追寻你的足迹……”(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李谌涵 记者 阳锡叶)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