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聚焦幼小阶段教育“提质增效”核心命题,以小班化改革为突破口,从理念到策略,从条件到本体,破解教育资源适配难题;从形式创新起步,逐步走向内涵发展,构建“关注每一个、赋能每一个”的育人新生态,以期为小班化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泉州方案”。
形式创新:多维度搭建小班化改革框架
(一)精准遴选实验校,树立多元改革样本
实验校的选择是小班化改革落地“关键的第一步”。泉州摒弃“唯名校”思维,围绕“地域覆盖、问题导向、特色凸显”三维标准,精选5所实验校(幼儿园),形成多场景改革样本,确保经验可迁移、可复制。
1.城区优质校:做优“个性化”标杆
泉州市晋光小学东海南校区作为城区优质校代表,依托“名校集团化”资源优势,率先将班额控制在35人以内,重点探索“小班化+智慧教育”融合路径。学校重构教室空间,采用“U型课桌+小组研讨区”布局,让教师便于同时关注6—8名学生;搭建AI学情分析平台,通过课堂互动数据等自动生成学生“能力画像”,为不同学科定制分层学习资源,如语文学科为写作薄弱学生推送“段落仿写素材包”,数学学科为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设计“拓展应用题”,助力实现“因材施教”。
2.县域中心校:破解“资源适配”难题
南安市北山实验小学作为县域中心校代表,直面“城镇化背景下学生流动、师资结构失衡”问题,以小班化改革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学校根据县域学生数量变化动态调整班额标准,将原45人班级拆分为22人和23人的2个小班,同时通过“县管校聘”机制灵活调配3名骨干教师补充参与小班化教学;针对农村学生“课外实践少”的现状,开发“田间劳动课”“家乡非遗(竹编)课”,利用小班优势实现“1名教师带10名学生”的沉浸式教学,既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又提升育人质量。
3.公办幼儿园:筑牢“启蒙教育”根基
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聚焦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将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构建“生活+游戏”小班化育人模式。幼儿园按照“兴趣分组”设计活动区,如“绘本阅读角”“科学探索区”“建构游戏区”,每个区域配备1名教师,确保能关注到每名幼儿的行为习惯与社交表现;针对幼儿分离焦虑、语言发展差异等问题,教师通过“一对一观察记录”制定个性化引导方案,例如为内向幼儿设计“同伴结对”游戏,为方言区幼儿开展“双语儿歌”活动,让小班化成为幼儿启蒙教育的“助推器”。
(二)创新区域治理,夯实改革保障体系
小班化改革绝非“简单缩班”,而是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泉州从区域层面发力,通过建立“标准引领、资源统筹、教研支撑、评价导向”四大机制,为改革破解难点、打通堵点,确保改革走深走实。
1.标准引领机制:让小班化“有规可依”
推动出台小班化学校环境建设、课程开发、教学优化等方面的系列标准。探索“班额+师资”双重标准,为改革划定“硬杠杠”。在班额标准上,追求城区小学每班不超过35人,县域小学每班不超过30人,公办幼儿园每班不超过25人;在师资配备上,实行“小班化师资倾斜政策”,小学阶段按“12∶1”生师比配置教师,幼儿园按“8∶1”配备保教人员,同时小班教师需要接受不少于40课时的专项培训,内容涵盖“差异化教学策略”“幼儿行为观察”等,从制度层面避免“小班额、老教法”问题。
2.资源统筹机制:让改革“不差钱、不差人”
为解决改革中的资源缺口,泉州建立“市县联动、校社协同”资源统筹模式。在财政投入上,市级财政设立小班化改革专项基金,用于实验校智慧教室建设、特色课程开发等;在师资保障上,通过“名师工作室+城乡结对”机制,组织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挂钩实验校,每月开展2次“小班化教学示范课”;在社会资源整合上,联合社区、非遗传承人、高校专家共建“课后服务资源库”,引入轮滑、剪纸、闽南语童谣等20余门特色课程,既丰富小班化教学内容,又减轻学校负担。
3.教研支撑机制:让教师“会教、善教”
小班化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泉州依托市、县两级教科院,构建“分层教研+问题攻坚”支撑体系。针对新教师开展“小班化教学基本功培训”,通过“模拟课堂+录像复盘”提升其课堂互动能力;针对骨干教师组建“小班化改革课题小组”,重点攻关“差异化评价”“幼儿个性化观察”等难点问题,例如晋光小学教师团队研发“小班化课堂评价量表”,从“学生参与度、思维活跃度、个性化表达”三个维度设置12项指标,引导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定期举办“小班化教学现场会”,组织实验校教师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技巧”“幼儿个别化指导案例”,形成“互助共研”氛围。
4.评价导向机制:让改革“不跑偏、见实效”
改变“唯分数”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小班化改革的“多元评价机制”。对学校,不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将“学生个性化发展率”“家长满意度”“教师专业成长”纳入考核;对教师,推行“小班化教学绩效评价”,将“分层教学实施情况”“一对一辅导次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小学阶段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收录学生的“创意作业、实践报告、课堂发言视频”,幼儿园阶段采用“观察记录+游戏表现”评价,全面反映幼儿发展状况,引导改革聚焦“育人本质”。
内涵发展:深耕小幼教育“微生态”
(一)教育资源优化,夯实发展基础
从调研情况来看,泉州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师资不足、硬件设施亟须升级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泉州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师资建设加强:构建动态化教师编制管理体系,实施“双证准入”与跨学段师资统筹机制,重点招聘具备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特长的本科毕业生,破解学科结构性缺编难题。启动“银龄教育传承计划”,组建由资深教师构成的“教育智库”,通过“1+N”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打造“三阶四维”教师发展模型,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开展个性化培养。推进“小班化2.0”改革,优化生师比,构建“1+X”导师制,开发“精准教学支持系统”。构建“五环研修体系”,设立“小班化教学创新奖”,创新激励机制。
硬件设施升级:搭建“教育资源云立方”,整合区域内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室等资源,实现预约使用和“错峰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率。构建教育资源配置“超级大脑”,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资源配置动态监测系统,提高资源投放精准度。探索“学习空间模块化”设计,试点打造“可变形教室”和“第四代教室”,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二)教育理念升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存在教育理念陈旧、思维禁锢的问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幼儿和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在内涵发展阶段,泉州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成就每一个”。
教师层面: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注重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幼儿园层面:摒弃“小学化”倾向,充分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模式上,泉州小幼小班化改革从最初探索“小班化+智慧教育”等融合路径,逐渐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模式升级。
个性化教学:通过AI学情分析平台,为不同学生定制分层作业,助力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动态、多元、活动的课堂形态。
互动式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纳、个性、协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育人生态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泉州小班化改革致力于构建“关注每一个、赋能每一个”的育人新生态。在内涵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育人生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丰富学习体验:通过变革班级组织、重组课堂形态、新构学习空间、创新教学组织、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小班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家校社合作:依托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全面推广普及“泉家育福”掌上数字平台,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发布《海丝泉州·行走的思政课》电子书,设计6个主题16条研学线路,融合世界遗产点、研学基地、传统工艺等资源。小班化学校先行先试,立足小班教学规模优势,灵活整合家校社资源,探索资源共建共享、开放合作路径模式,为小班化教学注入多元育人活力,助力学生在协同育人场景中实现个性化成长。
改革成效与展望:小班化撬动大变革
泉州小幼阶段小班化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不再拘泥于静态的班额限制,让大范围、高质量因材施教的理想慢慢落地。晋光小学东海南校区学生课堂参与度从65%提升至92%,家长满意度达98%;南安市北山实验小学农村学生“课外实践参与率”从30%提升至85%;温陵实验幼儿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达标率”提升15个百分点。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泉州小班化改革带来的三方面启示。
启示一:区域统筹是改革的“定盘星”。小班化改革需要打破“学校单打独斗”模式,通过政策引领、资源统筹、机制保障等解决学校“不敢改、不会改、改不起”的问题,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合力。
启示二:因地制宜是改革的“活灵魂”。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改革重点应有所差异。城区学校可侧重“个性化+智慧化”,县域学校可聚焦“资源适配+特色育人”,幼儿园需要立足“幼儿发展规律”,避免“一刀切”才能让改革落地生根。
启示三:育人初心是改革的“指南针”。小班化改革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无论班额控制、师资配备,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需要围绕“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规模办学”到“精准育人”,泉州小幼阶段小班化改革正以“微切口”撬动教育“大变革”。未来,泉州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实验校范围,完善保障机制,让“小班化”的育人温度覆盖更多小幼阶段孩子,为小班化改革探索贡献更多“泉州经验”。
(刘殊芳 作者系福建省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泉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人民教育》2025年第2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