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郑州大学考古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最早青铜器

将长江中游早期冶金时间上限推至4500年前

发布时间:2025-11-27 作者:张利军 杨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杨明)近日,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靳松安教授团队在河南淅川沟湾遗址的考古研究中取得新突破,通过金相鉴定、微区成分分析、元素分析和铅同位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该遗址出土的青铜镞和青铜棒形器有了科学认识,证实其年代可追溯到距今4500年前,是目前长江流域地区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和中华优秀灿烂青铜文明的早期代表,为研究冶金技术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崔天兴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张建副教授、靳松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姚智辉教授和硕士研究生赵民喆以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艳朋研究员、孙凯副研究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万泉副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沟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东,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2007至2009年郑州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遗址首次发现了汉水中游地区具有环壕设施的史前聚落,为该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尺,遗址属于中原系统的仰韶和王湾三期文化与源自江汉系统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交替出现,呈现出鲜明的南北交融特征,为深入理解多元一体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研究的两件青铜器物均出土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地层,青铜镞形制与同期石镞一致,残长3.66厘米,横截面呈扁平状,可见铸造痕迹;青铜棒形器为亚圆柱形残件,长6.45厘米,器身存在明显铸造孔隙。

两件器物外表可见明显范缝。金相观察两件器物均为铸造组织,成分分析显示两者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铅含量分别为9%和12%,锡含量分别为3%和5%,同时检测到微量的银、砷、锌、钨等多种金属元素。较多的杂质元素与疏松多孔的质地表明原料应是直接使用多金属共生矿冶炼而成,反映出早期冶金技术的原始特征。铅同位素检测则表明,两件器物的铅均为普通铅,为后续追溯矿料来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此前,中国早期青铜遗存多发现于西北、北方地区。沟湾遗址两件青铜器物的发现,不仅证实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屈家岭文化晚期已出现了青铜铸件,还将长江中游早期冶金的时间上限推至4500年前。研究表明,长江流域与北方地区在冶金技术探索上可能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为重构中国早期冶金文明的多元起源格局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支撑。未来,研究团队还将结合冶金实验、矿源追溯等方法,进一步厘清长江中游早期冶金技术的来源、传播路径与发展脉络。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