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所思

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2-09-27 作者:朱小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涵养红色基因、集聚红色力量是中小学德育的关键,学校应该建立开展红色教育的长效机制,让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构建红色基因“常态化”实施机制。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将红色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从重要意义、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具体举措、时间节点、考评要求等维度,进行系统谋划并纳入教育教学的常态化内容,防止“功利性”“单一性”“碎片化”倾向,做到红色教育有计划、有部署、有载体、有落实、有督查、有实效。

加强红色基因“全科化”浸润教育。开展红色教育不仅是历史、思政等学科的任务,而且对其他各门学科也有要求。中小学课程及教材是展现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将红色教育进行“全科化”浸润,特别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思政课、语文课等人文学科的红色育人功能,还要在其他学科(包括体育、艺术等)渗透红色教育,从而在红色教育中实现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统一。

健全红色基因“校本化”课程图谱。红色基因根植、播撒、传承在中华大地,教科书中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各地都有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更是重要的“红色基因库”。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和骨干教师团队,结合学校实际以及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各地红色资源,系统整合课程和教材中的红色教育内容,从学生便于掌握的维度提炼红色精神谱系,编制学校课程图谱,开发校本化“红色教育教材”。比如,可以从地名的维度梳理出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从人名的维度梳理出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从重大事件的维度梳理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等。课程图谱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学段学龄特点以及课程实施的相关要求,合理编制、科学渗透,形成校本化实施机制。

形成红色基因“协同化”教育合力。红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主阵地是课堂,最大化提升红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建设一个数量充足、结构多元的红色教育团队,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从事红色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可以聘请党史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百年党史、中国革命史教育;可以聘请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景点的讲解员对学生进行宣讲,他们讲解的红色故事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聘请老红军、革命烈士家属等为学生讲述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开展网上祭扫、为革命烈士献花等活动。

各方协同集聚红色力量、服务红色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学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让学生在红色教育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9月2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