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教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带着一份期待,我们走进了郭老师的语文课堂。郭老师执教的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观课,最终梳理了以下几点内容。
在阅读与鉴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在本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郭老师借助问题让学生进行三次读书。一是让学生细细阅读本段内容,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说出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认真阅读后,有的说这段文字用了排比句式,“按、抵、顶、翻、揿”动词使用准确,让我们感受到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的说作者把大拇指当作人来写,语言风趣、幽默。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理解读给大家听。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了排比句式的朗读节奏、动词的重音处理。三是师生合作朗读。“叫他”一词在文中出现了6次,教师没有提醒,没有说教,在师生合作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同时,大拇指默默奉献的精神学生已经心领神会。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说话练习进行语言实践:“在我们一家三口中,妈妈是最勤劳的。”话音刚落,学生已跃跃欲试。
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复杂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用词的精妙,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在阅读指导中渗透写作方法。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描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一是让学生把描写每根手指姿态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描写性格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小组内完成学习单中的表格。二是让学生表达用什么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他们的特点的?学生立刻回答: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三是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学生举三反一,很快发现这几个自然段的语言规律,教师及时点拨,这种写作方法叫作:抓特点写具体,先概括后举例。四是仿照课文的特点,运用以上写作方法,从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过多讲解,只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内容中藏着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通过这种语言现象归纳写作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读是为写作积累知识,写作是促进阅读的深化与理解。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就是要让阅读教学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而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但是现在学生不能正确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能,导致在写作时不知道如何去写,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思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经验,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强化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仅加速了语文阅读知识的积累进程,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
在阅读中培养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完本课,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请你再次走进课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只看个人的成绩或缺点,要看他在集体中的力量,为集体做了什么。有的学生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团结才有力量。
教师没有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在本课教学中,郭老师不仅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让学生获得了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还不够,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不能仅训练语言文字,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8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