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变

构建润泽教室的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22-12-28 作者:孙玉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座小城,名叫克拉玛依。作为油田开发与会战的产物,克拉玛依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发展并壮大;作为石油人的后代,人们在这里工作、学习与生活;作为油田上的第一所中学,克拉玛依第一中学(简称“一中”)也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油城人重视教育,渴望优质的教育,克拉玛依的教育始终紧紧跟随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2012年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带着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克拉玛依的教育人继续探索,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办学,开启了一中的转型变革之路。

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

在一中的校园里,下课铃响起,坐在一间语文学科教室的学生开始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具。其中一名学生和旁边小伙伴聊着,“你下节课在哪,是谁的课?”“我在208,是郝老师的数学三层课。”“我在210,是张老师的数学二层课。第五节体育羽毛球课咱们在操场见!”两人背着书包与语文老师道别后离开教室,走向各自的数学教室,在楼道里热情地和其他同学打着招呼,一阵热闹后复归于平静,下节课开始了。

这是一中日常的校园一景。

学校提供了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未来发展规划选择。数学、物理、化学实施分层学习,对某一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学科的三层课程学习,未来发展方向为工科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学科二层课程学习,未来发展方向是人文领域的学生可以选择一层课程学习,如果对某一领域特别感兴趣并学有余力,则可以选择大学先修课程或奥赛课程等更高层级的课程学习。

选课走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表。

体育、艺术、技术课程分模块分类别学习,在完成基础内容的必修学习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模块内容。在体测达标的前提下,体育学科可以在篮球、足球、排球、棒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散打等18类模块课程中选择;在完成艺术学科必修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在书法、油画、墙绘艺术、动漫、吉他弹唱、话剧等23个模块课程中选择;在完成技术课程必修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在乐高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影视技术、金工、玉石加工、园艺等16类模块课程中选择。上文提到的两位语文班学生共同选择了体育课程中的羽毛球模块课程,于是他们又成了体育课上的同班同学。也因为课程选择的不同,学生就有了比原来固定班级更多的同学,于是校园里彼此熟识的人就更多了。

面对如此丰富的课程,学生也大可不必担心,在每个学期放假之前,都会有学部的排课主管教师向学生介绍每类课程开设情况,还有贴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学习规划,让学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自己负责任”的选择,“我选择我负责,我负责我担责”,责任是课程选择的第一步。也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所以每一天的课堂都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每一节课上的同学不完全相同,学生可以与更多的同学建立伙伴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多学生学会了互相包容、互相尊重。

始终努力的最后一名

2018届学生承舒凡考上南京大学后,在自己的QQ空间里留言:一中,家一样的地方!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一中学子对学校的感情。

选课走班分层教学,传统的班级没有了,不再有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导师。每一位教师化身为导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不会选课找导师,情绪不佳找导师,学习遇到困难找导师……导师成了学生在校的知心大朋友。生硬的管理和说教没了,陪伴和倾听成了导师的第一要务。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柔光洒向那个站在储物柜旁边的女生的发梢时,男生W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她,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学业成绩下滑。为此,他痛苦不已。于是,W找到了导师,向导师倾诉自己对女生的爱慕与思念之情,3个小时的交谈中,导师更多是倾听,是理解,是抚慰。既然懵懂之爱已然来临,那就正视它并寻找解决的办法吧。与其自己痛苦地煎熬着,不如主动将事情推进,W大胆地向女生表白,坦然接受结果。子夜时分,夜色清凉,导师的手机震了一下:老师,我表白了,然后我失恋了……

佳佳是位语文成绩很出色的女生,但她冰冷的表情下似乎总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细心的导师找到了她,和风细雨般的聊天慢慢打开了佳佳的心。原来,她父母关系不和睦,自己既爱母亲也爱父亲,不希望自己完整的家庭就此解体。小小年纪就承担了本不应有的烦恼。导师找到她的父母,了解了实情,希望双方能考虑孩子的感受,即便决定选择分开也要体面地分开。导师安慰佳佳,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孩子的爱不会减少。佳佳的眉尖慢慢舒缓下来,学着接受人生的多种样态,学着在不尽如人意中坦然面对生活。

在高中毕业典礼结束后,当人群陆续散退,学生L的妈妈专门过来找学部主任。她说:“我今天特意要最后一个离开,主要是想向你和你的团队表达感谢之情。我知道我的儿子并不优秀,但是在一中的几年里,他没有受到老师的轻视、同学的歧视,每天都能在老师的鼓励下上学,高三一年没请过一次假,儿子在学校得到了最真诚的善待。他有今天的成绩我知足,他始终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

学生L的情况,许多老师都比较熟悉,考进学校时成绩不好,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师群里,每天能看到大家接力对这个孩子的帮助,没有指责、没有抱怨,有的是共同努力、共同筑基的日常辅导。高三每次文科模拟考试,L毫无悬念总是最后一名,但每次文科最后一名的曲线图都在不断上扬,高考时达到最高值。又有谁能不敬佩这位始终努力、不言放弃的最后一名呢?

我们一起研发吧

临近期末的一个周日,街道上欢度周末的人流熙熙攘攘。

在一中主楼508教室里,语文教师齐刷刷地坐在里面,学科主任吴静正在向大家讲述高中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自主学习手册》的研发与各小组任务,“我们一个小组一起研发吧”“我要求和李杨一个小组一起研发”,大家在热烈地组建研发小团队。

在科技楼405教室里,数学学科主任郝志永正和大家讨论选择性必修教材分层研发学科诊断资源的安排,作为二层课程和三层课程负责人的王晓玲和张学晖在和各自的研发小组讨论诊断资源的选择与拟用问题。

在国际部306教室里,艺术学科主任李双洋正在向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师分享必修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以与克拉玛依市的地标结合起来设计单元任务”“可以把单元学习主题定为‘像大家一样作画’”……

每个学期放假前后,一中教师都要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学科资源封闭研发。学科主任会带着课程负责人和教研组长研读教材,拟订下个学期的学习研发计划,包括教学规划、学段规划、周规划和课时规划,下个学期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单元自主学习手册、前诊后测单元测,学生个别化学习所用的微课视频资源,等等。这项工作利用周末和放假后一周的时间完成,为期10天左右。

如果说教师李杨是整个语文组最勤劳的小蜜蜂,估计不会有人反驳,只要有她在的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规划、周规划有条不紊,从2012年一直到2022年,年年不落、周周有表。课堂小测、单元诊断,十年高考真题汇总、详细答案梳理,最新试题资源、焦点访谈资料整理、从高一到高二的整本书阅读手册,几乎每一项资源都有她辛勤的劳动。语文组的军功章有她的一半。

从2014年开始,语文组合作研发《家》《大卫·科波菲尔》《谈美书简》3本书的阅读理解题,被学生戏称为史上“最变态的考查”;当学生被“逼迫”着开始整本书阅读后,语文组教师又开始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坟》《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等书籍的自主阅读手册研发,如今已不知不觉积累了18本整本书阅读学习资源。

教师不满足通过“逼迫”让学生读书,便主动加入与学生同读共写的学习中,学生写读书笔记,老师也写。看到自己的读书札记与老师的一起被推送到学校公众号上,学生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主动读书的意愿。每个学段伊始,总有学生主动问:下一学段必读书目是什么?要提前准备。教师还通过软件编成题库,以智慧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持续阅读大部头名著的热情。

2019年开始,语文组又开始了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每到学期伊始,一本本单元自主学习手册已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宝典”。

而语文教师也在日常的任务驱动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高度,大赛屡屡斩获奖项。

语文组是一中整个教师团队的生动缩影,一中的教师总是在忙碌着,不是忙着研发资源,就是忙着陪伴学生,教师也在做事中形成了团队协作、合作共赢的力量。学校从2013年转型开始,到如今已经研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类资源近3000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助力每一位学生发展,教师也在主动自发的行动研究中精进奋起。教学相长,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了自己,壮大了自己。

多样化课程下能托底、上不封顶

盛夏的后半夜,克拉玛依依然酷热,但格外安静。数学竞赛教练卯亚军老师并未睡着,他看了眼在床上熟睡的学生马宇轩,自己悄悄到宾馆外面的台阶上坐着乘凉。因为连日备赛的紧张,马宇轩已经好几天在学校宿舍里彻夜难眠,卯亚军把他叫到自己所在宾馆的床上休息,让他安安静静地睡个完整觉。当挺进省队获得国赛铜牌时,马宇轩说起这段生活,眼里噙着泪花。

竞赛生与教练的关系又怎能用简单的师生二字概括呢?

当瞿盟津物理省赛一试没有发挥好时大哭不已,是他的教练宋吉成耐心地陪着他在乌鲁木齐的街头走着说着哭着笑着,给他安慰和鼓励,让他成功迎来第二天的逆袭;在生物国家级决赛的紧张时刻,孙先睿水土不服腹泻疼痛不已,是教练马兰半夜徒步找药店为她买药;当害怕疫情影响化学国家级决赛时,教练贾越和15位学生一起打起铺盖卷睡到了学校宿舍里直至比赛结束。她说:孩子们3年的努力不想因为疫情而化为泡影,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中架构并实施六年一贯的课程体系,为学有余力、学有专长、未来侧重基础领域研究的学生开设大学先修和竞赛课程,以回应国家对优秀人才、创新人才的需求。一批有热情、有激情的教师和学生学在一起、吃在一处,组建了家人般的教练和竞赛生团队。

多样化的课程也助力了孩子们多元发展的需求,北大来学校宣讲了,浙大来学校宣讲了,中科大来学校宣讲了,北理工来学校宣讲了,大连理工来学校宣讲了……下能托底、上不封顶的课程为油城百姓引来“金凤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

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始终镌刻在一中每一位教师的心上,体现在学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展现在每一位学生平和而阳光的笑脸上。

(作者系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