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关于“无边界学习”的阐释就被吸引了。
按照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校长王小洪的解释,“无边界学习”就是以“学习就是天地,天地就是课堂”为理念,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无界、学无界、思无界、行无界、意无界”,让学校的学习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如同一座会“飞”的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这一诗意描述表达了“无边界学习”的愿景,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无边界学习”隐藏的一个前提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边界的。所谓“无边界”实际上是一种追求,是一个不断超越既有边界的过程。伴随着新课标的发布,“无边界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彰显。“无边界学习”课堂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突破以往40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课时更开放,让学习方式更多元,让学生在广泛的“好玩、好问、好思”中提升核心素养。
王小洪认为,校长一定是站在课堂中与教师对话、与课堂对话的人。“无边界学习”理念可以实现对学习资源的重构和充分运用,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在整个“无边界学习”系统中,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主阵地。王小洪带领教师团队瞄准课堂改革集中发力,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建构了自主学习、先学后讲、讲解交流学习、问题探究、练习讲解复习等课堂模式群。在具体的学习场景中,“无边界学习”课堂是围绕主题学习内容展开的。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合作研讨、动手实验、采访参观等多元学习方式中形成学习成果,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实现“无边界学习”课堂“学中有乐、乐中求学、学有所成”的课程目标。
“无边界学习”是一项综合改革,不仅有课程的重组、学习环境的重建,还有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在“全资源育人”计划之下,学生在更开放的学习场景中与知识相遇,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学习世界。同时,“无边界学习”还构建形成了家校社区学教联合体,催生出“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学习型社会”生态系统,实现“五育融合”,全面育人。
“无边界学习”这一经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自2014年首次提出“无边界学习”理念,如今已完成了3次迭代。王小洪承接了在赤湾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如今在蛇口学校,“无边界学习”课堂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朝向学生“完整成长”这个向度,他带领教师团队致力于创造课程教学的可能样态和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