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睿见

按常理办学校

发布时间:2023-02-28 作者:项红专 来源:中国教师报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时髦的说法——“不按常理出牌”。那么,学校是否也如此呢?在当下诸如新冠病毒、新课程改革、人工智能等影响下,不少校长在忙乱中产生了迷茫。校长们在问,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究竟该如何办学治校?是遵循规律抑或任性为之?答案显然是明确的。虽然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大,一些教育方法和策略应随之而变,但学校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变。一句话,校长要按常理办学校。

什么是办学校的常理呢?我觉得可以从学校的原点去分析,即:学校是什么?为什么办学校?如何办学校?等等。首先,任何组织的终极意义指向组织的目的。显然,企业的目的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医院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那么,学校的目的又是什么?毫无疑问,无学生不学校。学校的目的应该指向学生,即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相关文件中也强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员工有所成就。拿学校来说,就是成就教师。依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校长的六大专业职责之一即引领教师成长。再次,学校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组织,怎样才能使教师齐心协力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塑造学校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黏合剂”,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出办学校必须遵循的常理:其一,秉持学生立场;其二,重视教师发展;其三,强化文化引领。

按常理办学校,学校管理应追求“三种主义”,即务实主义、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

人们常说,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家经亨颐也认为,“农事为有形之教育,教育为无形之农事”。农事要不违农时,精耕细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样,办学要有务实的态度,勤勉的作风。套用一句流行语,说过不等于做过,做过不等于做好。学校要重视常规管理和过程管理,工作力求标准化和精细化。例如,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的校训为“样样落实,天天坚持”,即体现了办学者的务实态度和精神。

学校本质上是一个专业组织,教师也是专业工作者。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专业水平能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学校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加强专业组织(教研组、备课组等)建设,积极营造专业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例如,某校的“教研公约”如下:按时参加活动,携带相关资料;参加活动由前往后依次入座;以学习的态度听课、评课;每个人都发言且内容不重复;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3分钟;每次活动轮换做主持人、记录员、计时员;提倡“欣赏+建议”的评课思维;提倡“描述+点评”的评课方式;活动结束前,每人发表一句与主题相关的感言……我想,这样的教研公约应该是教师自己约定、大家认同的,专业规范,操作性强,注重分享激励,倡导民主守时,营造了一种优良的专业文化。不仅教师,校长也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淡化行政权威,增强专业权威,彰显学识引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育人成效的评价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面向未来”是教育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性格”。基础教育重在基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静待花开。例如,有位中学校长提炼的办学思想是“面向未来办学”,看似普通和宏大,但他却将其理解为:面向未来3年,面向未来30年,面向未来300年。为此,他作了如下诠释:为学生3年后毕业负责,为学生30年后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负责,为300年后中华民族的兴亡负责,其中闪耀着这位校长独特的思想光芒。办学是件苦差事,坚守最难。校长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办学要看卅年后”的气魄和胸襟,坚决抵制当下普遍存在的“机会主义”(蹭热点、赶时髦)和所谓的“实用主义”(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01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